巧手承古韵,童心燃非遗——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青语·赣韵”中华文化传承团携童趣点亮赣鄱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20 23: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钰、唐琪、叶宏敏、黄青琳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彭泽,荷风送香。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青语·赣韵”中华文化传承团以青春之名奔赴彭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当地孩童精心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巧手承古韵,童心燃非遗”主题实践活动。他们用簪花的细腻与鱼灯的光影,在稚嫩心田播撒下古老技艺的种子,让赣鄱文脉在童趣中熠熠生辉。

图为传承团与小朋友合影

巧手簪花,指尖绽放千年芳华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化身“非遗讲述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和生动故事,将非遗簪花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孩子们睁大好奇双眼,沉浸在簪花跨越时空的馥郁芬芳里。动手环节,小小“工匠”们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全情投入DIY创作。选色、缠绕、固定……一双双稚嫩小手在彩线、丝绢间翻飞,虽偶有生涩,却专注异常。当一朵朵独一无二、凝结童心的手工簪花在发间“绽放”,灿烂笑容也随之盛开。这指尖的传承,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化作可触可感的美丽印记。

图为小朋友戴上非遗簪花

鱼灯摇曳,童心编织流光溢彩

玲珑鱼灯的魅力紧随其后。实践队员以鱼灯为引,讲述其蕴含的“吉庆有余”美好祈愿及传统民俗故事。孩子们被鱼形骨架的精巧、彩纸的绚烂深深吸引。进入制作环节,现场气氛更加热烈。孩子们分组协作,小心翼翼地拼接骨架、糊裱彩纸、点缀装饰。当一盏盏承载着童真想象与祝福的玲珑鱼灯被点亮,柔和光影在室内流转,仿佛游弋的鱼儿活了过来。孩子们兴奋地托举着自己的作品,光影跃动间,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互动体验中汩汩流淌。


图为传承团教小朋友制作鱼灯

薪火相传,文化自信扎根乡土

此次沉浸式非遗体验,不仅是一次手工艺的启蒙,更是一场深入童心的文化洗礼。以簪花之美、鱼灯之趣为桥梁,实践团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自豪感。“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鱼灯,眼里有光,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传承的意义所在,”团队指导老师谭钰深有感触,“非遗的根脉深植乡土,未来就在孩子手中。”

图为传承团与小朋友合影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青语·赣韵”团队此行,以青春智慧活化传统,用童趣实践点燃星火。他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沃土上,不仅守护了簪花与鱼灯这两颗璀璨的赣鄱明珠,更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植入新一代心田,让古老技艺在童声笑语中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力量。

(供稿:谭钰、唐琪、叶宏敏;供图:陈红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青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