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赖俊杰 胡芷晴)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 号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近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文遗智创突击队走进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击队以镜头为工具,用专业视角捕捉大坪镇的特色产业与文化底蕴,通过拍摄系列视频,让千年瑶乡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图为文遗智创突击队合照
镜头聚焦特色产业,捕捉文化与产业交融之美
大坪镇的丝苗米、高山茶、生态肉兔等特色产业,不仅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更浸润着瑶族的文化基因。突击队首先将镜头对准这些充满生机的产业,用画面讲述它们与瑶乡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丝苗米种植基地,连片的嫩绿稻苗在风中舒展,队员们拿着摄像机穿梭其间,从不同角度拍摄稻苗的生长状态。“这片稻田里藏着瑶族先辈的农耕智慧,我们要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知道,每一粒米都承载着瑶乡的历史。” 队员们一边拍摄,一边与农户交流,了解丝苗米的种植传统和瑶族与稻作相关的民俗。
图为瑶族丝苗米种植地
高山茶园云雾翻涌如浪,层层叠叠的茶树沿着山脊蜿蜒舒展。突击队队员们手持设备穿梭其中,无人机升空俯瞰,完整记录下茶山绵延起伏的壮阔全貌;地面镜头则聚焦于指尖翻飞的采茶瞬间 —— 嫩绿的茶芽在茶农掌心簌簌落下,竹篓里渐渐堆积起新茶的清香。
图为村民在高山茶园采茶
肉兔养殖基地里,笼舍整齐排列,一只只活兔在里面蹦跳、觅食,队员们的镜头追随着这些灵动的身影 —— 有的兔子竖起耳朵警觉张望,有的低头食用饲料。他们和饲养员蹲在笼舍旁交流,仔细询问兔子的日常喂养、疫病防治等细节,得知当地采用全圈养的方式,严格控制饲养环境与喂养周期。队员们赶紧用镜头把这些细节记录下来,打算在视频里展现这种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特色。
图为肉兔养殖场采用全圈养方式
走进火烧排,用影像定格农耕文化
火烧排作为大坪镇重要的农耕区域,承载着瑶族传统耕作文化的记忆。突击队来到这里时,恰逢当地农户忙着插秧,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队员们迅速架起摄像机,镜头追随着农户的身影 —— 他们赤脚踩在水田里,弯腰将嫩绿的秧苗插进泥土,动作娴熟而富有节奏,水花随着插秧的动作溅起,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田间与当地农民学习插秧
队员们走近田间,与正在劳作的瑶族农户交流,听他们讲述火烧排的耕作历史和插秧的传统技法。“我们祖辈就在这片田里种稻,讲究‘三插三不插’,看节气、看水土,才能种出好米。” 一位农户边插秧边说。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细节,从农户手中嫩绿的秧苗特写,到整片田垄逐渐铺展开的绿色,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农耕文化的生命力。
此外,队员们还拍摄了火烧排周边的田园风光 ——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埂蜿蜒,农户的身影点缀在水田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乡农耕画卷。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画面,让更多人了解瑶族与土地相依相生的关系,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精心剪辑传播,让瑶乡文化走向更远
实践活动期间,突击队每天都会整理拍摄的素材,进行初步的剪辑和制作。队员们运用专业的剪辑技巧,将大坪镇的自然风光、特色产业、文化习俗等画面巧妙组合,让每一段视频都充满吸引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视频,让大坪镇的文化走出去。” 突击队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将制作好的视频在视频平台发布,让更多人通过镜头认识大坪镇、了解瑶族文化。
图为团队大古坳合照
此次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文遗智创突击队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专业技能,更用镜头为大坪镇的文化遗产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忆。未来,突击队还将持续关注大坪镇的文化发展,用更多优质的视频作品,助力瑶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通讯员:赖俊杰 胡芷晴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