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静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淤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龙门村、金庄村等沿岸地区,淤泥中混杂的塑料、农药残留等污染物不仅影响水质,更对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构成威胁。面对这一难题,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黄河沿岸,开展调研与技术实验,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
经过实验室反复测试,团队成功开发出一套“化淤为肥”技术方案。该技术通过分拣、发酵、腐熟等步骤,将污染淤泥转化为安全可用的有机肥料。实验数据显示,转化后的肥料不仅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还能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团队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理污染,更在于变废为宝,为农业和社区绿化提供可持续的资源支持。”
社区联动: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为了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民众,团队选择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在东沙馨苑社区,志愿者们通过展板、实物样本和流程图,向居民详细讲解“化淤为肥”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前景。现场展示的淤泥样本和成品肥料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不少人主动询问技术细节和试用方法。
▲图为实践队员向社区儿童宣传“保护黄河水”知识
社区物业负责人对这项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如果能够处理小区绿化垃圾和污水沉淀物,不仅能减少清运成本,还能为社区绿化提供肥料,一举两得。”居民们也纷纷提出建议,希望能在社区内试点推广。团队认真记录了这些反馈,并表示将在后续研究中优化技术,使其更贴近社区实际需求。
展望未来:科技与民生的深度融合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推广,更是一次科技与民生的深度对话。大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和社区宣传,将实验室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展现了青年学子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团队计划与更多社区合作,开展小规模试点,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同时,他们也将继续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让这项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向社区工作人员讲解实践理念
科技的力量在于解决问题,而实践的意义在于连接理想与现实。这支大学生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环保不仅是口号,更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社区参与实现的共同目标。他们的探索为黄河治理和社区环保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更多年轻人投身生态保护事业树立了榜样。(撰稿:张静茹 图片:刘艺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