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高通愿)为解决黄河流域下游的淤泥沉积问题,探索淤泥“变废为宝”的生态治理路径,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7月14日至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实践队深入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开展了实地调研,样本采集,实验化验,进行宣讲等实践工作。他们深知,仅仅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淤泥变废为宝”的生态治理路径。所以,在集体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又进行了分散实践。7月19日,实践队员来到了菏泽市鄄城县,他们先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黄河现状,后又通过发传单讲解的形式进行宣讲,以多元的方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黄河,从菏泽磅礴入鲁,铺就土地丰饶,但也留下了“地上河”泥沙沉积的隐患。这几年,随着国家对黄河流域的加大治理,如在河南洛阳设立“小浪底”水利枢纽,黄河下游困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地上河”问题已不复存在。但从陕北黄土高原冲积下来的泥沙,在下游沉积为淤泥却成了另一难题。据监测显示,黄河下游因水流减缓,年均泥沙沉积量达数亿吨,淤泥层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增厚,这些由黄土高原裹挟而来的泥沙,在河道及滩区形成了深厚淤层。就这一痛点,实践队员秉持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来到了鄄城县临濮镇黄河滩。当实践队员目睹黄河的真容后,深刻认识到,清淤护河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只有真正解决黄河流域的泥沙沉积问题,黄河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的黄河下游照片
在调研完黄河后,实践队员来到了鄄城县汽车站周围进行发放宣传单式的宣讲。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次社会实践的原理,实践队员专门选择了几名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讲。在汽车站门口候车的小高同学是德州某大学的学生,他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尤为关心。在听完实践队员的讲解后,他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治理是国之大计。只有将黄河流域的问题治理好,下游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淤泥变废为宝”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如果咱们能够坚持做下去,我相信,不仅黄河流域的水质会变得更加清澈,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增加。
▲图为实践队员在向小高同学讲解实践原理
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了什集镇杨岗村,小杨同学是吉林某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听闻实践队员的来意,考虑到天气炎热,他主动邀请实践队员到家里来详谈。当实践队员讲到“结合特定微生物菌剂进行可控发酵生产有机肥”时,他说“我们传统的生物菌剂一般使用的是乳酸菌和酵母菌,因为乳酸菌可以调节发酵环境,抑制腐败菌;而酵母菌则分解糖类,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在我们学院课题中有一种放线菌——链霉菌,它既可以分解复杂有机物,也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病原菌。如果利用这些微生物协调作用,可以加快淤泥中有机物分解,杀灭病菌,提升肥料养分和安全性。”小杨同学给了实践队员新的启发,这也激励着实践队员继续前行不断完善“变废为宝,化淤为肥”的实践路径。
▲图为小杨同学在向实践队员提供新的建议
这次在菏泽的分散实践,让队员们认识到:“清淤护河,化淤为肥”,曲园学子的实践行动,远非一次短暂的志愿活动。它是一次将课堂所学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一次将生态文明理念落于实地的青春担当。从河床到沃野,从清除淤积到创造价值,他们以科学智慧与辛勤汗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黑色淤泥在田垄间悄然转化为涌动的金色麦浪时,曲园学子在黄河岸边谱写的,不仅是一曲守护母亲河的青春赞歌,更是一份关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厚重绿色答卷。这答卷,将在黄河奔腾不息的涛声中,在日益丰饶的齐鲁大地上,持续书写崭新的篇章。而曲园学子也将继续努力,集大众的智慧,不断探索完善“化淤为肥,变废为宝”的生态治理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