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一江两岸”实践团赴乳源,开展红色讲解员课程,延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5-07-20 22: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子洋 余晓奕 李涵玉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部署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精神,推动红色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走深走实,2025年7月11日至15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一江两岸” 突击队来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在大桥镇中心小学开展 “小小红色讲解员” 红色文化系列培训课程,与当地孩子们共同探寻家乡的红色故事,帮助孩子们挖掘家乡红色根脉里的红色密码,并深度探寻大桥镇的红色遗迹。

响应召赴红土,校地动启培训

7月11日,一江两岸突击队到达大桥镇中心小学,为确保 “小小红色讲解员” 培训课程高效开展,团队成员与大桥镇中心小学李东华校长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交流会。

会议中,双方围绕 “如何通过培训课程培育本土红色讲解员” 展开深入交流。李东华校长对突击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明确支持红色讲解员培训课程的开展,希望借此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红色文化种子,让本地学生讲述本土红色故事。同时,李校长详细介绍了大桥镇的红色文化历史与革命故事,为团队授课提供了丰富素材,也让团队对当地红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为后续课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一江两岸突击队成员与大桥镇中学小学李东华校长会谈

多元课程助成长,创新形式增趣味

7 月 12 日上午 9 时,实践团成员与大桥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如期相聚,正式启动为期三天的红色讲解员培训课程。课程围绕礼仪素养、语言表达技巧、讲解稿撰写及历史知识讲解等核心模块展开,系统培育小小红色讲解员。

在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地回答问题,并认真地做好笔记,稚嫩的小手一笔一划地写下讲解要点;练站姿时,他们的小身板挺得笔直,从动作僵硬到表情自然,离不开他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听红七军的故事时,小小的眼眸里微光闪烁,他们被军民鱼水情所感动,更加努力地练习讲解技巧:“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更多人听。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红七军历史授课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优化教学实效,团队创新开发 “乳源红七军版”红色情境互动教具。该教具中的地图以乳源本地红色景点为核心元素,小朋友们通过掷骰子、走格子参与其中,每抵达一处景点,便能同步学习该地点背后的红色故事。这种将红色教育融入游戏的创新形式,有效强化了小朋友们对家乡红色文脉的记忆,深化了对红七军革命历程的认知,教学成效显著提升。作为团队首次尝试的红色教育新载体,该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图为团队成员使用创新型教具带领学生们于游戏中学习

实地讲解显成效,结营仪式鼓干劲

7 月 14 日,为全面检验培训成效,本次培训课程的结营考核环节突破课堂场景限制,由团队成员带领学员前往观澜书院开展实地模拟讲解实训,让孩子们现场讲述当地著名书院—— 观澜书院的历史。在书院内,孩子们站姿规范:女生以小丁字步站立,双手自然交叉相握;男生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他们面带微笑,向在场老师生动讲解书院的故事。孩子们将三天课程所学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以“小小讲解员” 的身份完成实地讲解,不仅有效传递了观澜书院的百年文脉,更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悄然植入心间。

实地讲解结束后,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返回学校举行结营仪式。仪式上,为表现突出的孩子颁发“最佳讲解员” 荣誉称号及奖状,以此肯定孩子们的优异表现,进一步激励他们传承红色文化与地方文脉的热情。

图为孩子们在观澜书院进行实地讲解

探访红色遗迹,深挖文化根脉

三下乡活动的最后一天,旨在为后续红色讲解挖掘更生动的素材,团队开启红色景点路线调研之旅。调研首站为大桥镇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是缅怀为解放事业牺牲的先烈、传承红色记忆的精神地标。随后,团队来到西京古道,作为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古驿道,它曾是连接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离开西京古道,团队前往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 麻竹头自然村古道红军路遗址纪念碑。该纪念碑为铭记 1931 年红七军转战乳源的事迹而建,碑上镌刻着当地群众参与革命的英勇事迹,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探访红色遗迹,团队更深入地了解了大桥镇红色文化故事,直观感受革命历史场景,体会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在西京古道处合影

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虽已落幕,但红色文化传播的脚步从未停歇。团队通过文字记录与视频呈现,将下乡过程中的珍贵点滴与丰硕成果转化为生动载体,整理出超百份调查问卷,多个宣传视频以及一份调研报告,让大桥镇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跨越时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不仅能加深社会群众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更能为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注入持久动力。从此,传播红色文化不再是任务,而是自觉的责任坐标,激励团队成员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以创新表达激活传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挺膺担当、接续奋斗。(通讯员:林子洋,余晓奕,李涵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涵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