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开千年诗意,邂逅非遗之美——守望2025“浏夏吾行”队

发布时间:2025-07-20 2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贺茂皓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曾丽芳、谭佳音、贺茂皓) 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守望支教社“浏夏吾行”赴浏阳澄潭江基层服务践行团,在支教课堂上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非遗对话。邓诗晨老师设计的“撑开千年的诗意——走进非遗油纸伞的世界”课程,以油纸伞为媒介,带孩子们触摸非遗温度,解码传统文化密码。

课程伊始,江南烟雨短视频缓缓播放,青石板路、朦胧雨幕中,油纸伞若隐若现。“这伞和咱们平时用的伞有啥不一样?”邓诗晨老师的提问,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上面有好看的画!”“像从古诗里走出来的!”稚嫩的回答,勾勒出油纸伞古雅的轮廓。随着讨论深入,“非遗油纸伞”的神秘面纱被轻轻掀开,孩子们睁大眼睛,期待探寻这把伞里藏着的千年故事。

在“非遗溯源”环节,邓诗晨老师化身历史讲述者。从汉代油纸伞雏形初现,以竹为骨、以纸为面,开启伞艺长河;到唐宋时期,油纸伞频繁出现在诗词里,成为文人生活的诗意注脚;再到明清工艺鼎盛,伞面绘就山水花鸟,承载吉祥寓意。配合古代书画、文献中的油纸伞影像,孩子们仿佛坐上时光机,见证一把伞如何穿越千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图为邓诗晨展示油纸伞导入课堂 图片来源:谭佳音

当讲到浏阳油纸伞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以“竹骨、桐油、手工绘”闻名时,孩子们惊叹连连。播放的浏阳油纸伞制作视频,更是让大家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巧——竹骨打磨的沙沙声,桐油涂刷的细腻工序,手绘图案时的专注,都在诉说非遗传承的匠心。

“美学意蕴”环节,成为孩子们的审美启蒙课。邓诗晨老师展示不同风格油纸伞:山水意境伞,伞骨弧度如江南山水般流畅;花鸟图案伞,色彩或古朴典雅,或鲜妍明丽;吉祥纹样伞,梅兰竹菊寄寓品格,牡丹象征富贵。“这把伞上的喜鹊登梅,藏着‘喜上眉梢’的祝福呢!”老师的讲解,让图案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饱含文化寓意的符号。孩子们凑在一起,细细端详伞面线条、色彩,轻声交流:“喜欢这把粉色的,像春天的花!”“这把画着山水的,想起学过的古诗。”油纸伞的美学魅力,就这样在童言童语中悄然传递。

图为邓诗晨给学生讲解油纸伞制作方法 图片来源:谭佳音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当属“书法油纸伞”制作。跟着教程视频,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折伞面、绘图案、刷桐油(模拟环节)。有的孩子在伞面写下“雨打芭蕉”,让文字与伞艺交融;有的绘制山水小品,把课堂上学到的美学元素融入创作。过程中,纸张褶皱、颜料晕染,都没能难住他们——正如邓老师所说:“不完 美的作品,才藏着最珍贵的创作勇气。”

图为学生自己制作油纸伞 图片来源:谭佳音

课程尾声,邓诗晨老师轻轻撑开一把油纸伞:“这伞不仅能遮风挡雨,更藏着千年文化根脉。希望你们记住这份美,成为非遗的小小守护者。” 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油纸伞,眼神里有自豪,更有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

此次非遗油纸伞课程,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支教队传承文化、浸润童心的生动实践。从知识传授到审美培养,从技艺体验到情感共鸣,油纸伞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校园与乡土的纽带。未来,“浏夏吾行”队将继续以非遗为笔,在乡村教育画卷上书写更多文化传承的诗意篇章,让千年非遗在童真视角里,绽放新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茂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