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巴里坤草原,草木葱茏。近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胡杨常青,记忆常驻”基层服务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二十里村,带着对民族团结故事的探寻,专访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高彩萍。在这个普通的村庄里,这位刚过60岁的女士,用近一个世纪的家族传承与数十年的身体力行,为实践团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课”。
▲图为高彩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勋章
▲图为高彩萍与实践团成员们在民族团络进步示范大院前合照
传承百年情谊,共筑团结佳话
故事要从1929年说起,高彩萍丈夫张建新的爷爷张盼贵与努尔哈森·帕孜力同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一个大户人家做工。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冷夜晚,努尔哈森·帕孜力家中揭不开锅,小儿子病重生命垂危,张盼贵把家里仅存的一斗青稞分给他,救了小儿子的命,也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一年后,努尔哈森·帕孜力一家东迁,十余年后归来,第一件事便是寻找张盼贵,两家约定永结亲戚并代代延续,每一代老大结为兄弟时,都要抓一大把青稞放在同一个匣子,以此表达对这份情谊的珍视。
▲图为高彩萍家族合照
1990年,高彩萍和张建新结为夫妻,从此,她接过了这份延续民族团结的“接力棒”。35年来,她和丈夫与木塔里甫·素勒塔汗一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无论是日常的生活琐事,还是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扶持,两家人都亲如一家。哪家农忙人手不够,另一家二话不说赶来帮忙;逢年过节,两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节日的喜悦 。
▲图为高彩萍在民族团结长廊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赴哈密市巴里坤县“胡杨常青,记忆常驻”基层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团讲述家族民族团结史
在她的带动下,二十里村50多户汉、哈萨克族村民自发结对认亲,昔日的“邻里情”长成了“大家庭”。高彩萍家与远在义乌县的亲戚也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这种跨越地域的情谊成了村里的美谈,老一辈常以此为例,教育后辈要珍视团结、和睦相处。如今,以两家人故事为原型的歌舞剧《一斗青稞四代情》正在全疆巡演,让这份温暖传遍天山南北
爱心传递温暖,关怀惠及邻里
高彩萍心地善良,多年来,她不断行走在扶危济困、关心关爱妇女儿童的道路上。村里的努尔波力·托汗一家生活困难,家中有人需要定期就医,高彩萍得知情况后,不辞辛劳,帮助他们申请低保、联系大病救助,多年来一直奔波在医院和救助机构之间。一天晚上,她照例去看望努尔波力,一进家门就看到他躺在地上昏迷不醒,她毫不犹豫地背起努尔波力往医院跑,在他住院的一个星期里,高彩萍跑前跑后悉心照顾,直至他康复 。
面对卧床的五保户老人,裤脚的污渍结了硬块,旁人避之不及,高彩萍却俯身为他擦洗换衣,指尖蹭到污渍也只是随手一抹;老人感动地拉着她的手说:“彩萍,你真真是我的好姑娘啊!真真的!”时,她的笑容比阳光还暖。
村里另一位独居五保户,住处积着厚厚的灰,蛛网挂满墙角,邻里路过都绕着走,高彩萍却扛着扫帚进门,蹲在地上一点点扫净每个角落,连窗台上的霉斑都擦得发亮。有人嘀咕“这活儿又累又脏”,她擦着汗笑答:“谁家没个难的时候,伸手帮一把心里踏实。”
就连给行动不便的退伍老军人理发时,老人头发里生了虱子,年轻人远远瞅着就皱眉后退,高彩萍却俯下身,稳稳拿着推子一点点剃剪。虱子爬到手上,她随手掸掉,继续专注地修剪,直到把老人的头发打理得干干净净。“这点事儿算啥?”她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帮老人拂去颈间的发屑,“能让老爷子清爽点,比啥都强。”
旁人眼中的“脏累苦”,在她这儿全成了“该做的事”——这份把旁人的难当事当成自家事的热忱,正是最动人的反差。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坚韧的优秀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代一个平凡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担当。她的种种感人事迹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
▲图为高彩萍给实践团讲述以上故事
坚守纯粹善意,传递团结之光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善人。”高彩萍常常这样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这份源自内心最纯粹、最美好的善意,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她讲述自家的故事时,从不用官话,也从不准备稿子,全是凭着记忆和真情实感的自我讲述。那些跨越百年的民族团结往事,那些帮扶邻里的日常点滴,在她朴实无华的话语里自然流淌,反而比任何精心雕琢的文字都更动人。
正是这份不掺杂质的真诚与坚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善意,从祖辈手中的一斗青稞,到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望相助;从邻里间的嘘寒问暖,到带领乡亲共奔小康的执着,让她和家族的故事走出了巴里坤的草原,走出了新疆的大地,走向了全国的视野。这份善意与真诚,早已超越了个人与家族的范畴,成为映照在中华大地上的民族团结之光,让“石榴籽”紧紧相拥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铭记与传承。
▲图为高彩萍向实践团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
寄语青年传承,共筑团结之基
高彩萍对青年们说:“我没啥大道理,就想跟你们说,各民族一定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都该互相搭把手、帮个忙,把这份团结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就像我们家,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就是跟邻里和睦相处,对谁都得存着份善心。我也总跟自家孩子说,待人要真诚,邻里要互助,日子才能过得热热闹闹、和和美美。你们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把这份团结和睦的劲儿传下去,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这就是我最想跟你们说的。”
▲图为高彩萍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姬春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们寄予希望
学子感悟:于实践中读懂“实干”与“真心”
同学们一路看一路听,心里越发敞亮。
同学们纷纷表示,见了高彩萍阿姨才能深刻体会,“民族团结”是做出来的:祖辈分青稞救人,她几十年帮老人理发、送邻居就医,全是实打实的情分。听她讲《一斗青稞四代情》的感染力,看她得荣誉仍想着“更尽心”,才明白故事能传远,做事不为名头,全凭真心。
以前觉得“奉献”“担当”远,现在懂了,就是像阿姨这样,帮身边人的忙、扛应担的责任。这趟下来,大家都想着,以后要学她实在,多干实事。
▲图为高彩萍为实践团成员签名并送上祝福
坚守平凡岗位,绽放团结芳华
如今,刚过60岁生日的高彩萍依然忙碌在为各族群众服务的道路上。
你会看见她在田埂上教村民养牛的样子,在炕头给老人剪指甲的样子,在舞台上比划着讲百年情谊的样子——这些身影串联起她为各族群众奔波的日常,也让她像一颗饱满的石榴籽,紧紧地和大家团结在一起。正如巴里坤草原上的风,有时轻柔拂过,有时带着力量,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稳稳吹拂,她也在用自己的坚持,和各族群众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美好画卷,让那朵象征团结的花儿在草原上绽放得愈发绚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嘉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