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贵在创新,重在育人。7 月 20 日,天津大学初识象牙塔实践队在潞城中学开展的“非遗剧本杀”主题课程,让千年传统与青春活力碰撞出璀璨火花。100位潞城中学的学生们被分为8个组别,于不同的教室内参与这场精彩的“非遗剧本杀”课堂。
这场以 “剧本杀” 为载体,融合顺潞根雕、金伏牛、唐宫悦酒、潞城琪炒与上党落子五种潞城本地非遗文化的特色课程,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沉浸式的非遗传承课,在角色扮演的趣味体验中,让沉淀千年的文脉在青春校园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这,正是非遗融入思政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队员刘珂如介绍剧本杀角色
此次活动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形式的突破,更在于内容的精心打磨。不同于传统非遗活动中讲座宣讲、展品陈列的单向传播模式,实践队创造性地选择 “剧本杀” 这一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载体,让非遗传承从 “被动接受” 变为“主动参与”。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所用剧本均由初识象牙塔实践队成员原创打磨而成。队员们深入走访根雕工坊、酿酒作坊、戏曲剧团,反复推敲每种非遗的技艺特征与文化内涵,历经十余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既富游戏趣味又不失文化深度的剧本内容,确保同学们在体验中既能感受游戏的乐趣,又能触摸非遗的精髓。
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搭建起非遗与青少年之间的情感桥梁,培育文化认同与传承自觉。“我们希望打破‘非遗传承等于单向宣讲’的刻板认知,让青少年在参与中理解传承的真谛。”队长杨博的话语道出活动初衷。作为高校实践团队,他们不仅向准高二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更肩负起发扬地方非遗文化的时代责任 —— 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宣讲,必须以脚踏实地的实践,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图为剧本杀进行时同学们根据剧情思考的场景
对于潞城中学的同学们而言,这样的非遗体验堪称一次全新的文化探索。首次接触 “非遗 + 剧本杀” 的新颖形式,大家迅速融入角色:推理环节中,同学们手持线索卡仔细推敲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自由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互动中不断闪现。
▲图为剧本杀进行时同学们踊跃发言的场景
活动进行中,学生们对非遗的认知在悄然发生转变。起初,不少同学对这些本地非遗只是略有耳闻,认知模糊而浅显。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清晰地感受到非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潞城琪炒不仅是美味的零食,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独特的饮食文化;金伏牛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大家从单纯了解这些传统技艺,慢慢生出保护传承的自觉。有同学在活动后表示:“以前觉得这些老手艺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有责任把它们传下去。” 这种变化,正是非遗教育的价值所在 ——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化认同,让青少年从内心生发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图为潞城中学参与剧本杀学生与天津大学初识象牙塔实践队队员合照
天津大学初识象牙塔实践队的这次尝试,以青春的视角赋予了非遗新的表达形式。它不仅让非遗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姿态走进青少年的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这颗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为文脉的延续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也彰显了新时代非遗传承 “创新为要、育人为本” 的担当,为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