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馆长·新课堂:一场关于元善“善文化”的跨世代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20 2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煜纯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孙东屏、陈永杰)当历史的尘烟遇见青春的脚步,一场关于善文化的跨时空对话在连平县博物馆悄然展开。7月18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调研队走进这座承载着元善镇人文记忆的场馆,前馆长胡先生以“老馆长”的身份开设“新课堂”,用文物为笔、历史为墨,勾勒出元善善文化从古代传承到当代实践的清晰脉络。

从建制沿革到文化根脉:“善文化”的历史溯源

胡馆长的“课堂”从博物馆的建馆初心讲起:“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元善的故事,始终绕不开‘善’字。”沿着展陈脉络,他将时光拉回明代——自设州伊始,元善便埋下了善文化的种子。其中,知州牟应绶的“善政”举措尤为关键,其兴修水利、体恤民生的实践,不仅为地方发展筑牢根基,更成为善文化在元善大地上的最早注脚,让“以善治政”的理念融入地域基因。

▲图为胡馆长向调研队员讲述建馆由来从官箴传承到家族践行:“善文化”的生动载体

馆内一方展陈前,颜氏家族与善文化的渊源被胡馆长娓娓道来。“‘公生明、廉生威’这三十六字官箴,可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颜氏祖孙三代用一生践行的信仰。”从明代年富刻石立碑,到清代颜希深、颜检、颜伯焘祖孙三代“携碑赴任”,代代镌刻、身体力行,这则官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为官准则,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图腾。更令人动容的是颜希深母子的赈灾故事。灾年之际,颜母一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力促开仓放粮,让“行善济民”的家训从纸面走向田间地头。胡馆长感慨:“颜氏一族把官箴的‘公廉’与家训的‘善德’融入元善的水土,让善文化既有治理的温度,又有家族的厚度。”

▲图为对馆长进行访谈从历史深处到现实土壤:“善文化”的当代绽放

“善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传统。”谈及传承,胡馆长指向窗外——如今的元善镇,一河两岸的姓氏家训仍在滋养人心,邻里互助的暖流、志愿服务的身影,都是善文化的当代模样。从古代的善政善德,到今天的凡人善举,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正是元善最动人的文化密码。▲图为调研队员课堂上的访谈学习 这场特殊的“课堂”,让调研队员们不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看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能。正如队员们在笔记中所写:“元善的善文化,是过去留给现在的礼物,更是现在写给未来的答案。”而这份答案,正等待着更多人去续写、去传承。(供稿:孙东屏 陈永杰 图片:陈煜纯 梁毅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煜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