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廖肖珠 孙慧雯)当纸板镜架遇上凸透镜片,一场虚实交织的科学探秘在孩童指尖悄然开启。7月19日上午,吉首市牙博仕口腔二楼会议室内,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七彩假期"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为社区儿童带来主题为"魔法光学——揭秘VR技术"的科技实践课。志愿者肖海滔化身"光学魔术师",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VR眼镜,触摸虚拟现实技术的脉搏。
"这可不是普通放大镜!"肖海滔举起双凸透镜片,阳光在镜片上折射出斑斓光斑,"当两片镜片遇上智能手机,教室就能变成海底世界。"活动现场,志愿者用生活化比喻拆解复杂原理:将计算机建模比作"数码积木",数据手套称为"魔法手套",定位追踪技术喻为"电子眼线"。现场的一位小朋友突然举手:"老师,3D电影也是VR吗?"——这个意外提问引发全场欢笑,志愿者顺势展开沉浸式与半沉浸式技术的对比科普。
课程在动手实践环节迎来高潮。孩子们三人一组领取材料包,在志愿者“三步质检法”的指导下投入制作:镜片校准环节,身着马甲的志愿者逐组检查凸透镜朝向,朗朗上口的质检口诀“平面朝上似杯底,凸面朝下如露珠”回荡在教室;魔术贴定位阶段,个别孩子因粘贴偏差导致镜架漏光,志愿者立即指导他们用直尺重新测量间距,反复调整黏合角度;当第一台自制VR眼镜成功装载测试视频时,此起彼伏的惊呼声瞬间点燃全场——“鲨鱼朝我游过来了!”“伸手就能摸到太空站!”。
现场更涌现暖心一幕:面对视觉受限无法观测影像的孩子,志愿者迅速调整方案,引导其通过触摸镜片凹凸变化理解光学折射原理,并邀请其协助管理小组零件。实践团负责人不禁感慨:“当科技课堂为不同需求的孩子亮起绿灯,创新的种子便真正扎下了根。”
此次课程是实践团"科技启蒙三部曲"的终章。与前两期"国产重器""人工智能"课程形成知识链条——当孩子们透过自制VR眼镜观看C919驾驶舱全景视频时,上周学习的航空知识瞬间激活。"我要用VR造会飞的房子!"心愿墙上,彩色贴纸拼出童真科技梦。
"当孩子把镜片对准眼睛时,他们打开的不仅是虚拟世界,更是探索未知的勇气。"肖海滔在课程总结中表示。实践团计划建立"社区科技角",持续提供VR内容更新服务,让这扇"魔法之窗"永不关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慧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