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的史册上,每一位铁道兵都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最滚烫的注脚。2025年7月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采访了78岁的原铁道兵某部排长姚尚明爷爷。老人用一段前线筑路的黑白影像、两枚磨到发亮的军用饭盒、三处仍在作痛的伤疤,为00后大学生们打开了一卷炮火与钢轨交织的峥嵘长卷,让“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誓言跨越半个世纪,在青春脉搏里重新跳动。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历史影像。胡钰供图
血肉人桥:争分夺秒的生死接力
讲座伊始,一段黑白影像撼动全场:悬崖峭壁间,战士们以肩为桩、以背为板,在湍急河流中搭起“人桥”,接力传递筑路工具。"没有机械,战友们就是最可靠的支柱!"姚尚明爷爷声音微颤。画面中,士兵们咬紧牙关,任由激流冲击身躯,每一帧都是人力挑战极限的史诗。影像定格在战士被水流冲得扭曲却依然坚毅的面孔上,会议室里寂静无声,只有沉重的呼吸。法学242班胡钰的笔尖在笔记本上悬停良久,最终重重写下:“‘人桥’二字从此有了千钧重量,那是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的悲壮交响,是‘人定胜天’信念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绝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路’,是信念铺就的。”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老人讲解。商思源供图
密林鏖战:蚂蝗噬腿与永别的河岸
"深山即战场,毒虫蚂蝗是‘常客’。"姚尚明爷爷撩起裤腿,仿佛旧伤仍在隐隐作痛。他描述着惊心场景:战士腿肚爬满蚂蝗,血水混着泥浆淌下,随手一揪便是一片血肉;为抢通道路,有人连续奋战50小时,最终倒在洗脸的河边——"他太累了,再没醒来。"更艰难的是夜盲症的折磨,战士们常在漆黑山林中挽臂摸索,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老人讲述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浑浊的眼中映着旧日密林的幽暗。寻访团成员万悦的笔记本上洇开一小片水渍,她低声对同伴说:“原来钢轨的每一寸光泽,都是生命在淬火。那些被蚂蝗叮咬、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夜,是铁道兵用凡人之躯对抗自然极限的无声宣言,诠释了何为‘一不怕苦’的钢铁脊梁。这脊梁,撑起了共和国交通大动脉的基石。”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人。万悦供图
烽火铸魂:强碱灼手与战地誓言
讲座结束,老人仍被学生簇拥在会议室。暖灯下,他道出更震撼的往事:隧道抢险时,漏水如瀑,战士们徒手搅拌强碱防水剂。"双手脱皮溃烂,疼得整夜发抖,但没人后退!"提及1979年"反越保卫战",他猛然挺直脊背,目光如炬:"炮火追着脚后跟炸,我们吼着‘活着干,死了算’往前冲!"生死一瞬的战场旁,亦有深情感怀。姚尚明忆起寒冬里老乡送来的炭火,暖意融化了冰雪;也哽咽于战友探亲归来遭遇滑坡的永别。
说到“活着干,死了算”时,老人沙哑的嗓音陡然拔高,会议室里仿佛瞬间弥漫起硝烟。他摩挲着桌上那顶褪色的旧军帽,指尖微微颤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是口号,是刻进骨头的信仰!炮火可以摧毁肉体,却摧不垮保家卫国的决心;强碱能腐蚀皮肉,却蚀不掉抢通道路的使命。这信仰,是战火中用血与火熔铸的民族精魂!”暖黄的灯光下,军帽上的红星闪烁着微光,如同不灭的精神火种。
图为团队成员和老人合影。冯嘉睿智供图
这场跨越六十年的对话,在校园激荡起回响。寻访团成员胡钰在活动总结中动情写道:“从视频里的血肉人桥,到爷爷口中的枪林弹雨,三线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它有了滚烫的温度和脉搏。前辈们在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深山险滩’中,用生命架起了共和国腾飞的钢铁通途。” ‘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呐喊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振聋发聩。新时代青年的‘战场’在实验室,在乡村振兴一线,在科技攻坚的前沿。年轻一辈要做的是以先辈为灯,在知识的‘悬崖’间开路,在创新的‘激流’上架桥,让‘开路先锋’的精神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薪火相传,永续奔流!”这一刻,历史与未来在青春的目光中交汇,一种无形的精神契约已然缔结。(通讯员 冯嘉睿智 胡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