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古建筑群,守护千年文脉 传承古今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20 20: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曲晨阳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泰山古建筑群承载着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从山麓的王母池到巅峰的玉皇顶,从红门宫的朱漆山门到碧霞祠的铜瓦殿顶,这些沿登山古道分布的建筑群落,不仅是中国古代山地建筑的杰出范例,更成为当代文化传承与古迹保护的鲜活样本。它们如同散落在泰山各处的珍珠,串联起不同时代的文化脉络,每一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解读。​

活态传承:让千年建筑 “会说话”​

“这处斗拱构件采用的是清代‘溜金斗’工艺,每层榫卯衔接都暗含泰山‘稳如泰山’的建筑哲学。你看这个榫头,它的角度和长度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固。” 在红门宫修缮现场,从事古建修复四十余年的工匠王师傅正拿着工具,为围在身边的年轻学徒们细致讲解木构技法。王师傅的手上布满了老茧,那是常年与木材、工具打交道留下的印记。他不仅技艺精湛,还对每一处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特点了如指掌。如今,这样的 “工地课堂” 已成为泰山古建筑群传承的常态,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泰山古建筑群现存 20 余处核心建筑,涵盖道教宫观、佛教寺院、帝王行宫等多种类型,其建造技艺融合了官式建筑的规制与山地环境的适应性。这些建筑在选址、布局、结构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泰山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为让传统技艺 “活下来”,泰山景区联合高校建立 “古建技艺传习所”,系统整理出 “石作干摆”“木构榫卯”“瓦作叠涩” 等 28 项核心技艺。传习所不仅有专业的工匠授课,还设置了实践操作区,让学员们能够亲手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截至目前,已培养专业修复人才 60 余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泰山古建筑修复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在碧霞祠,通过数字投影技术,游客可直观看到铜瓦殿顶 “鎏金工艺” 的制作流程。投影画面中,工匠们先将金箔剪成合适的大小,然后用特殊的胶水将其粘贴在铜瓦上,再用工具轻轻压实,整个过程细致而繁琐。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发出赞叹声。南天门的 “古建声音博物馆” 里,收录了清代工匠施工时的号子声与当代修复师的工作录音。清代工匠的号子声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仿佛能让人看到他们在工地上辛勤劳作的场景;而当代修复师的工作录音则展现了现代修复工作的严谨和专业。这种 “科技 + 体验” 的模式,让古建筑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文化载体,年均吸引研学团队超 50 万人次。这些研学团队中有学生、教师、文化爱好者等,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对泰山古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科学保护:在 “修旧如旧” 中延续生命​

去年雨季,泰山景区文物保护中心的监测系统发出预警 —— 斗母宫后殿墙体出现 0.3 毫米位移。这一微小的位移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技术人员立即启动应急方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勘查。他们发现墙体位移是由于山体渗水导致地基松动引起的。随后,技术人员采用 “锚杆静压” 工艺加固地基,这种工艺通过在地基中植入锚杆,利用静压设备将锚杆压入地下,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严格控制施工参数,既避免了大规模拆改,又解决了山体渗水问题。这是泰山古建筑群 “预防性保护” 体系的一次实战应用,充分体现了科学保护的重要性。​

针对泰山多暴雨、强风化的自然环境,景区建立了 “天地空” 监测网络:32 处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沉降、木材含水率等数据。这些传感器就像一个个 “哨兵”,时刻守护着古建筑的安全。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监测系统就会立即发出警报。无人机每月对摩崖石刻进行三维扫描,通过扫描可以清晰地了解摩崖石刻的保存状况,及时发现裂缝、风化等问题。专业团队定期排查山体裂隙,他们携带专业的检测工具,沿着山体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隐患。这套系统运行五年来,已提前发现并处置险情 17 起,为泰山古建筑群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具体修复中,工匠们坚持 “最小干预” 原则。修复万仙楼时,对腐朽的木柱采用 “抽换法”,仅替换受损部分。他们先将腐朽的木柱部分锯掉,然后根据原有木柱的尺寸和材质,制作新的木柱部分,再将其与原有木柱连接起来。这种方法既保证了建筑的结构安全,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信息。补配斗母宫的石雕构件时,特意保留新石料的细微色差,以区分原物与修复件。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遵循 “修旧如旧” 的原则,也是为了让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建筑的修复历史。这种 “修旧如旧” 的理念,让玉皇顶等 12 处建筑在修复后仍保持着清代建筑的原初风貌,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今对话:在保护中激活文化价值​

“登山路上的每座石坊、每通碑刻,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古人对泰山的敬畏之情,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泰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李娟表示,古建筑群的保护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留存,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李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泰山古建筑文化的研究,她认为,只有深入挖掘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让这些建筑真正 “活” 起来。​

如今,泰山古建筑群正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基于碧霞祠建筑纹样开发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这些文创产品包括书签、笔记本、摆件等,它们将碧霞祠的建筑美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深受消费者喜爱。以 “壶天阁” 命名的文化沙龙,定期邀请学者探讨传统建筑智慧与当代低碳理念的结合。学者们从壶天阁的建筑布局、结构设计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节能理念,为当代建筑的低碳设计提供了借鉴。红门宫旁的 “古建书店”,上架了从宋代《营造法式》到现代保护技术的各类书籍。这里不仅是书籍的销售场所,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经常举办读书分享会、讲座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泰山古建筑文化,景区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的 “泰山古建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文化节期间,会举办古建筑摄影展、传统技艺展示、文化讲座等活动。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摄影作品,观看工匠们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聆听专家们讲解泰山古建筑文化。此外,景区还与学校合作,开展 “泰山古建进校园” 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了解泰山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

泰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传承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许多志愿者主动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泰山,协助景区工作人员进行环境清理、游客引导等工作。一些企业也纷纷伸出援手,为泰山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为泰山古建筑群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从唐代的经幢石刻到明代的盘道石阶,从清代的彩绘壁画到当代的数字档案,泰山古建筑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新生。每一处修复,都是对历史的尊重;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文化的延续。正如泰山景区负责人所说:“守护的不仅是砖瓦木石,更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这些建筑将继续站在泰山之巅,见证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泰山古建筑群将以更加鲜活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