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每一位老员工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了了解这段历史,2025年7月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下称“团队”)前往走访了十堰市张湾区红通新村,在小区中采访了三位二汽老人。爷爷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团队成员讲述了二汽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峥嵘岁月,展现了一代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初建时的艰苦岁月:黄土为墙,脚步为车
谈及二汽初建时的场景,赵爷爷的眼神立刻亮了起来,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候天设二期都没有住房,进厂的人没有地方住,就是住如锡红,住安大的一个房子。”他所说的“干打垒”房屋,是用黄土做框,将黄土填入后用锤子锤垒起来的墙建成的,在当时,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已属不易。
交通的不便更是让爷爷记忆犹新:“80年进来都是步行走进来的,没得车,从丹江下山以后就往这里走。”即便如此,响应国家“搞好三线建设”的号召,大家带着“拿健康冒大汗流大雨”的拼劲,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启了二汽的建设征程。团队成员不禁感慨:“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前辈们是如何一步步打下二汽的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赵爷爷。冯嘉睿智供图
奋斗中的生活印记:省钱度日,坚守奉献
丁爷爷的讲述,更多聚焦于建设时期的生活细节。“食堂里一个火烧肉才三毛钱,里面有八块肉。”爷爷笑着回忆,但笑容中带着些许苦涩,“可就算这样,钱还是不够花。”当时他每月40元工资,要兼顾农村的家人,单人生活都得精打细算,“一个人三十多块钱,要撑一个月,处处都得省。”
物资按计划供应的年代,生活的拮据并没有磨灭大家的斗志。爷爷特别提到:“现在建议就是你们年轻人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要吃苦。”他以二汽的发展为例,“以前我们国家的技术质量在国际上还没站稳,就是因为新产品跟不上。东公司这么大的企业,曾经多辉煌,后来差点掉队,就是因为慢了一步。”这番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明白了前辈们在艰苦生活中坚守的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赵爷爷。冯嘉睿智供图
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从兵工厂到东风,初心不改
吉爷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从部队到农村,再响应号召来到当时的“兵工厂”,见证了二汽的多次更名。“那个时候不叫二期,叫兵工厂,后来改成二期,最后改东风公司。”说起这些变迁,爷爷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作为北京中央新闻团曾关注的建设项目,二汽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大家的心。“那时候能参与建设,特别高兴,特别荣幸。”爷爷的话语朴实却有力。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谈及二汽如今的发展,他眼中依然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团队成员表示:“爷爷们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二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精神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吉爷爷。冯嘉睿智供图
精神传承:三线精神照亮新时代征程
三位爷爷的讲述,拼凑出二汽建设的生动图景。从“干打垒”房屋到逐步改善的居住条件,从步行进厂到如今的现代化交通,从物资匮乏到技术追赶,二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三线精神的实践史。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这些刻在二汽基因里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爷爷们所说,无论是AI技术的突破,还是企业的持续发展,都需要年轻人传承这份精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的同学们表示,将带着前辈们的嘱托,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三线精神,让这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永远鲜活,让二汽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
二汽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曾为它挥洒汗水的老员工,永远是这段历史中最耀眼的星。他们的话语,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奋斗中书写新的篇章。(通讯员 冯嘉睿智 胡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