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莫淳尧)近日,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律法先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聚焦乡村养老议题,深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区域敬老院,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等形式,切实了解基层养老现状,为探索农村养老发展新路径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队员们走进南宫山镇区域敬老院
队员们实地走访岚皋县南宫山镇区域敬老院,围绕“青春暖夕阳”主题展开实践。队员们重点考察了该院作为特困供养老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机构的运行状况。通过现场观察与访谈,队员们了解到,在专业护工照料下,老人精神面貌普遍良好;院内生活、医疗、活动等基础设施完善,适老化改造到位,文娱活动有效保障“老有所乐”。院长介绍强调,该院致力于为特困老人提供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核心目标在于切实保障其晚年生活福祉。
图为老年人开展活动
通过调研,队员们系统梳理了敬老院平稳运行的制度基础,认识到其核心在于政府主导的福利性养老保障体系。队员们了解到,政府财政拨款全额保障机构基本运营及特困群体(如五保老人)供养;医保报销、高龄补贴等政策实现院内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基本医疗与生活需求。队员们分析认为,该模式凸显了政府坚守社会公平与民生托底的核心职能,与市场化“银发经济”存在本质区别,切实保障了最需关爱的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福祉。
图为队员们与老年人交流
基于调研成果,队员们就南宫山区域养老模式未来发展提出路径建议,聚焦集中养老升级。队员们设想提出:深度整合镇域集中供养资源,依托现有敬老院基础,积极引入专业化社工服务、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如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同时,积极探索向有需求的农村非特困高龄、空巢老人适度开放普惠型床位,旨在推动优质养老服务资源辐射更广泛老年群体,实现服务覆盖面的有效拓展。
图为队员们建言献策
队员们在调研中识别并挖掘了农村邻里互助传统优势,据此提出创新性发展建议,试点建立村级“互助养老点”。该模式规划由村委会统筹,组织动员低龄健康老人、青年志愿者等力量,与需帮扶的高龄或独居老人建立定向结对帮扶机制,提供日常探访、基础照料及精神慰藉服务。队员们评估提出,此模式具备低成本、强本土化、依托熟人社会基础的独特价值,是对集中养老体系的有效补充,更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与互助网络,为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乡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图为队员们建言献策
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此次岚皋调研,深刻体察国家基层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成效。队员们系统总结了南宫山镇区域敬老院体现的政府兜底保障职能,以及集中供养与互助养老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实证了乡村养老“有温度、有保障、有活力”的发展路径。在实践锻炼中,队员们强化了社会责任认知;基于深度调研,队员们提出了养老资源整合与服务拓展的可行性建议,贡献了青年智慧。此次实践有效促进了调研成果向服务基层的转化,为持续提升乡村养老服务水平注入了青年智慧与力量,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文字 | 莫淳尧
图片 | 黄佳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莫淳尧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