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为深入挖掘陕南红色文化遗产价值,推动其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秦巴星火 云筑老区新生”校级重点实践团队,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纪念馆,通过拍摄现场讲解视频、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当地老党员等形式,深入解码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精神内核,为陕南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积累鲜活素材、筑牢实践根基,为革命老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青年担当与创新智慧。
实践团以“丝路星火照征程”为主题,精心策划并拍摄讲解视频。成员们依托《史记》《汉书》等史料,结合馆藏文物故事,在张骞铜像、出使西域浮雕等重要点位,生动阐释张骞“凿空万里的开拓精神”、“持节不失的爱国精神”和“文明对话的包容精神”。团队计划将拍摄的视频进行后期剪辑,配上生动的动画和史料图片,在网络平台发布,让沉睡在纪念馆里的历史“走”出来,让张骞精神借助数字化翅膀飞得更远。实践团成员张同学表示,“希望通过短视频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张骞故事。”
活动期间,团队在纪念馆内面向游客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游客对张骞事迹的认知度、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以及对数字化传播形式的期望。问卷结果反映出年轻人对张骞精神的了解程度还有提升空间,但他们对数字化传播形式的接受度很高,这为实践团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问卷还显示,当前红色文化宣传存在“内容枯燥”“缺乏互动”“年轻人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也让团队更加坚定了通过创新形式激活红色文化的决心。
团队特别访谈了两位关注红色文化传承的本地老党员。刘新国同志深情回忆张骞精神在艰难岁月给予的鼓舞:“张骞持节不失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对于困难的克服。”韩伟同志分享了生活中的经验,强调要用生动故事打动人心,并寄语实践团成员:“希望你们用好新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张骞精神和红色历史。”两位老党员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老党员们把张骞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成员们对‘传承’二字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实践团计划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并配上老党员参观纪念馆的画面,制作成“初心对话”系列短视频,让更多人感受精神的力量。
纪念馆工作人员对此次活动给予了积极支持,不仅为团队提供了馆藏文物的详细资料和讲解重点,还协助协调拍摄场地,确保拍摄工作顺利进行。不少在场游客也主动配合,有的驻足聆听讲解,有的帮忙留意拍摄细节,一位游客说:“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张骞的故事,理应多支持。”
从长安到西域,张骞用脚步架起文明桥梁;从纪念馆到数字云端,青年学子用创新传承精神火种。这场跨越千年的接力,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广大青年应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用青年担当践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通讯员:张瑞娟 高锦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锦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