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6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青耘行动队怀揣热情奔赴安徽临泉,用三天时间解锁农业科技的创新密码、触摸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探寻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团队前往9家企业及单位、1个乡村和2个博物馆进行了调研。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到村落展馆,一场融合知识与实践的青春实践课,在临泉大地上生动展开。
科技赋能农业,解码绿色发展
7月14日上午,青耘行动队的调研从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拉开序幕。展厅里,“一心一园四区”的空间格局模型勾勒出园区发展蓝图,实物展品与多媒体动画交织,将农业科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过程娓娓道来。随后小队成员来到临泉禾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农老师的讲解下对组培快繁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认识到许多新品种的花卉。
▲图为青耘行动队参观科技展厅
▲图为农老师为成员们讲解组培技术
7月14日下午,天邦拾分味道工厂里,成员们目睹了该公司采用的国际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见证了更加便捷安全的产品加工过程。7月16日上午,在安徽柳桥农业有限公司,小队成员参观了鹅产业流水线。从种鹅培育到羽绒加工、熟食生产,队员们了解到企业“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明白现代化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产业链思维的革新。同日,小队成员学习了中环水务的污水处理流程。从格栅过滤到生化反应,从深度净化到达标排放,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加工过程
▲图为负责人讲解鹅产业链模式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污水处理过程
7月15日下午,小分队前往中化MAP展厅,参观了自走式播种机、智能灌溉设备等新型农机装备,了解到农技装备为农民播种带来的便利。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农机设备
特色产业破圈,古今农业对话
7月15日上午,小队前往中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大家介绍虎头姜和佛手小姜,讲解这类姜凭借耐储存、辣味醇厚的特点占据市场。接下来团队成员来到阜阳福碳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讲解到公司肥料独特的原料:氨基葡萄糖,还使用了合成生物技术,能改善土壤板结盐渍化,提高土壤肥力。成员们端详着眼前的肥料半成品,对科技的力量有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成员们了解虎头姜和佛手小姜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符合肥料
7月16日上午,团队前往安徽省古西湖金盆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进智能温室大棚,观摩各种菇类的菌棒,与技术人员交流菌包培育、环境调控等关键环节。
▲图为岳总讲解菌菇种植技术
7月15日下午,团队参观临泉县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到明清的农具,这些展品无声的诉说着这片土地与农业的不解之缘。夕阳下,馆外的农田与馆内的文物隔空对话,队员们仿佛触摸到农业传承的接力棒。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田耕里里看振兴,红色基因润青春
7月16日下午,小队转向乡村发展与人文历史调研。大家来到杨桥镇孙庙村,走访村容村貌,与村干部座谈,了解到该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获得的成果,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新变化、新面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韦寨镇吴营村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重现着革命岁月。“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与队员们脚下的乡村振兴路遥相呼应。
▲图为队员与孙庙村村支书的座谈
▲图为队员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合影
三天调研,从实验室到田野,从工厂到村落,青耘行动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临泉大地,用眼睛发现科技力量,用心灵感悟乡村脉动。这场融合农业科技、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的实践课,不仅让 "科技兴农"的种子在心中扎根,更让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中生长。临泉的故事还在继续,青耘行动队的青春实践,也永远在路上。
撰文 | 王兴悦 刘芷彤
图片 | 朱月焕
审核 | 常新月 梁玉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