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兴超 徐爱岚)近日,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乡遇一夏”志愿服务队一行11人,前往咸宁市通山县南成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墙绘创作和艺术支教为核心,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专业特长,用艺术为乡村增添色彩,用教育传递温暖。
清扫“长职路”碑 延续校地深厚情谊
上午,在指导老师梅书豪的带领下,长江职业学院“乡遇一夏”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带着扫帚、铲子、垃圾袋等工具,前往承载着校地共建记忆的“长职路”路碑。由于连日风雨,路碑周围堆积了落叶、塑料袋等垃圾,碑身缝隙里也长出了杂草,原本醒目的“长职路”字样被风雨淋着掉色。
“这块路碑见证了学校对南成村的帮扶,我们要让它焕然一新。”梅书豪老师话音刚落,队员们便迅速行动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马炎彬蹲下身,用小锄头仔细铲除碑底的杂草;服装设计专业的张千一拿起扫帚,清扫路面的碎石与枯叶;几名女生则戴上手套,将散落的塑料袋、饮料瓶一一捡起放入垃圾袋。汗水浸透了队员们的衣衫,他们却顾不上擦拭,专注于清理工作。
(▲图为队员马炎彬正在清理杂草)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泽娴 供图
清理完周边垃圾后,队员们又用湿布反复擦拭碑身。“这里还有顽固污渍,得用刷子刷。”队员熊慧找来软毛刷,蘸着清水一点点清理碑面上的泥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路碑重新恢复整洁,鲜红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看到路碑变干净,感觉和南成村的距离更近了。”队员曹斐帆擦着额头的汗珠说道。这次清扫不仅是对环境的美化,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校地共建的意义,为后续实践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暴雨突至不慌乱 争分夺秒绘新景
墙绘主题则融入了当地秀美的山水特色,寓意乡村的和谐与发展。下午,雨水开始打湿墙面,形成细密的水珠,但志愿者们毫不在意,迅速投入工作。志愿者徐爱岚蹲在墙角,专注地勾勒一片绿色草地。“雨还不算大,我们想争取在晚饭前完成这一块区域。”她边说着,边用手背擦去额头的雨水,画笔在湿润的墙面上稳健移动。正当队员们在村主干道墙面进行打底作业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快!收拾工具,找地方避雨!”带队队长李兴超大声喊道。队员们迅速将颜料、画笔、画板等工具收拢,撤到村委会活动室。
(▲图为队员们在雨中坚持绘画)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兴超 供图
暴雨如注,雨点砸在窗玻璃上噼啪作响。望着被雨水打湿的墙面,队员们心急如焚。“这样下去,工期肯定要延误。”队员王宇涵担忧地说。但大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利用室内空间,开始调配颜料、细化设计图。雨势稍小后,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又迅速投入到户外墙绘工作中。
支教课堂传美育 西瓜画作寄童心
“乡遇一夏”志愿服务队走进南成村小学,开展艺术支教活动。得知有会画画的小老师来上美术课,孩子们早早地坐在教室里,眼神中充满期待。
“同学们,夏天到了,什么水果最解渴呀?”队员胡文静的提问,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西瓜!”孩子们齐声回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胡文静开始讲解绘画技巧:“画西瓜时,要注意椭圆形的形状,绿色的瓜皮上有深绿色的条纹,红色的瓜瓤里还有黑色的瓜子。”
“老师,我的西瓜好看吗!”二年级的张朵朵举起画作兴奋地对队员卫思怡说。看着孩子们充满童趣的作品,队员们既惊喜又感动。除了绘画教学,队员们还通过趣味游戏、故事分享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志愿者们在课程结束的尾声与孩子们进行了合影留念,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些画作不仅是孩子们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乡遇一夏”志愿服务队播撒美育种子的见证。
(▲图为队员们与孩子们的合影)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梅书豪 供图
此次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乡遇一夏”队伍,在南成村进行“三下乡”深入乡村的实践活动,有效强化了学生服务社会、贡献基层的意识,是将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学院未来将持续推广此类模式,惠及更多乡村。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兴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