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文硕 祝冰冰 罗琴)“追溯红色记忆,助力民族团结”实践团近日专程走进宁夏西吉县单家集,对妇联主席关芳琴、老村医郭勤学进行了深入采访。两位扎根基层的平凡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讲述着单家集在时代变迁中,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巾帼力量显担当 绘就乡村新画卷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单家集,这句话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关芳琴谈起妇女工作,眼神里满是热忱。担任妇联主席以来,她始终把改善村庄面貌、拓宽妇女增收渠道作为己任,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担当。
关芳琴为妇女们开辟了一条“家门口就业”的增收路。她根据当地妇女擅长手工的特点,组织大家开展编织等手工制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针对单家集的传统食醋酿造技艺,她牵头成立合作社,带领妇女们规范酿造流程、提升品质,打造出“单家集存福醋”品牌,让这一传统美味走向全国各地。
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关芳琴始终珍视民族团结。单家集是回汉群众聚居地,她经常组织开展回汉妇女联谊活动,通过共做一顿饭、共绣一幅画、共话家常事,让不同民族的姐妹心贴得更近。“红军当年在这里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我们得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关芳琴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她还带领妇女们在后山义务植树,多年来种下的树苗已郁郁葱葱,如同民族团结之树,在单家集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图为单南村妇联主席关芳琴向实践团成员罗琴讲述工作进展手册
▲图为单南村妇联主席关芳琴向实践团成员罗琴讲述工作经历
医者仁心守初心 扎根基层护安康
“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不会离开。”这是老村医郭勤学坚守单家集的誓言。说起与单家集的缘分,还要从几十年前的支农经历讲起。当年,郭勤学在支农期间突发荨麻疹,恰逢单家集缺医少药,兴隆镇范围内甚至没有一家正规医院,病痛的煎熬让他深切体会到村民就医的艰难。也正是这份切身体会,让他下定决心留在这里,成为一名守护村民健康的村医。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郭勤学从零开始学习中医。他翻山越岭在后山采药,对照医书反复钻研药性;他四处寻访老中医请教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诊疗方法。起初条件艰苦,诊所就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药品匮乏、器械简单,但郭勤学从未退缩。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村民求医,他总会背着药箱及时赶到。
“红军当年为百姓谋幸福,我做村医,就是要为百姓保健康。”郭勤学始终记得,红军长征经过单家集时,为村民看病义诊的场景,这份医者仁心,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图为郭勤学向实践团展示讲解过去行医时的故事
▲图为郭勤学对实践团成员讲述行医经历
关芳琴的巾帼担当,郭勤学的医者仁心,正是单家集红色基因的生动延续。从红军长征时期的“仁义之师”到如今扎根基层的奉献者,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民族团结的情谊。单家集的红色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中,体现在为家乡发展、为群众幸福而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里。这份精神,终将在代代传承中,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郭勤学夫妇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