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杨韫华、唐宏桢)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发挥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承、乡村发展中的桥梁作用,海南大学“语润琼恩”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以“硒都语桥通四海,推普赋能兴乡村”为主题,于2025年7月6日至13日前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66项,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活态载体。然而,实践团发现,在过去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普通话教育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习惯于使用本民族语言,普通话的使用场景相对有限。此外,随着时代变迁,虽然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历史遗留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仍然对普通话的推广产生一定影响。综合而看,该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为此,实践团前往宣恩县伍家台贡茶产业园、恩施市文化和旅游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恩施州非遗馆、龙凤镇、土家女儿城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对应不同需求制定特色推普课程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助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推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贡献青春力量。
茶道焕新生,推普铺就文旅通途
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在恩施州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走马镇木耳山万亩茶海、中营镇大路坪“中国之中”村落,串联成了茶旅融合的精品路线。当游客漫步于吊脚楼畔的茶园,聆听着“茶韵九州古道深”的故事时,普通话则成为解锁文化体验的关键。地方政府着力提升旅游从业者语言能力:乡村导游用标准语还原了土司商贾“打尖歇脚”的陈年往事,民宿主人以清晰的沟通方式服务着天南海北的八方来客,电商新农人则用流利普通话直播绿意流淌的茶山风光。语言桥梁的夯实,使木耳山星空露营、大路坪亲子野趣等生态体验不再囿于地域,吸引了更多远方客源走进深山。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州文旅局工作人员
绣韵传千年,推普助推文化传承
红色墙面晕染着温暖的底色,彩色线轴如凝固的彩虹般悬于其上,与玻璃展柜里流光溢彩的西兰卡普织锦相映成趣。木质展陈区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场景在光影中静静矗立,仿佛能听见远古的鼓点与欢歌。而在这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空间里,最动人的风景藏在非遗工坊的一角。缎面在绣绷上舒展,丝线如灵动的游鱼在传承人指尖穿梭。身着红色刺绣长裙的阿姨端坐木椅,目光专注如炬,手指翻飞间,蝴蝶的翅膀正从朦胧的轮廓变得羽翼分明——每一针的起落都藏着苗族百年“女红”技艺的沉淀,细腻的花纹在缎面上慢慢生长,像是把岁月的温柔都绣进了丝线里。实践团成员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跳跃的指尖,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不仅记录着下针的角度、配色的逻辑,更想捕捉那藏在手势里的“门道”。这正是实践团此行的重要学习场景——通过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捕捉到非遗技艺“口传心授”的温度:传承人说,“以前教刺绣只说‘这样绣好看’,现在要教‘为什么这样绣’,得用更通用的语言让更多人懂背后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刺绣技艺
乡语融新声,推普打通发展之路
在茶山晨曦中,实践团踏上了前往产业园的探索之旅。汽车驶入伍家台村,碧波遍野的茶绿映入眼帘,芬芳四溢的茶香沁人心脾,队员们全程观察记录采茶、销售等关键环节,亲身体验采茶乐趣,品味茶汤清香,探寻茶园栈道。茶农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一芽一叶”“老嫩标准”的采茶统一术语;技术人员说明伍家台贡茶是茶中极品,运用普通话口头传授抑或编纂操作说明都极大促进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体店经营者讲述茶农产品介绍的规范表达作为畅通销路、提升品牌的关键。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队员们了解到中老年群体土家族方言使用率高,对于普通话存在“听得懂但怕开口难开口”的心理;而青年一代及产业经营者对学习普通话、提升表达能力存在明确需求,认为学好普通话是增收致富的“新工具”。与此同时,队员们发放精心制作的推普资料,开展“家门口的推普课堂”,耐心讲解学习普通话对信息获取、子女教育、就业增收的实际益处,让“学好普通话,路子更宽广”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采茶文化
乡音连客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的龙凤镇集市蒸腾着烟火气,富硒土豆堆成小山,高山蔬菜带着晨露的鲜灵,土家腊味在竹篮里散发着醇厚香气。实践团成员穿行于喧闹摊位间,一边与摊主、村民闲话家常,一边细致观察普通话在日常交易中的“生存状态”。得益于团队成员能说几句当地方言的优势,卖硒土豆的大叔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外地游客来买土豆,各说各的方言,咱俩对着比画半天,急得额头冒汗。”如今乡村旅游火了、电商也进了村,越来越多摊主慢慢悟透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不少人能听懂外地客的普通话,还能磕磕绊绊挤出几句回应。实践团成员逐户走访摊主与个体户后发现:55岁以上的经营者大多“听得明白却说不标准”,40岁以下的年轻商户基本能用普通话完成交易,却常在“富硒”“包邮”等专业词汇上卡壳。这些鲜活的细节,无不勾勒出龙凤镇集市里日渐迫切的推普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摊主
在这片茶香浸润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推广普通话的非凡意义。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度交流,实践成员真切体会到普通话作为传播媒介,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工艺传承、拓宽市场销路、塑造品牌形象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也见证了推广普通话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灵纽带,夯实了文化认同的根基,为乡村和谐发展注入了深层凝聚力。推普之路任重道远,但青春力量生生不息,实践团将继续以语言为舟,以行动为浆,在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促进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奋力前行,将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审核 | 杨韫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韫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