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杜天傲 张金秋)为落实武汉市“共同缔造”行动方案中“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7月3号至5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数商兴农"青年品牌助农官三下乡实践团队经过前期调研,在指导老师胡馨月、张若邻的带领下,赴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道杨叉河分场开展实践。团队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优势,创新采用"直播带货+文旅推广"双轨模式,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数字新动能。
实地调研,把脉乡村发展需求
躬行实践,以知促行。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与文旅景点,通过实地走访、深度对话与亲身体验,系统梳理当地"农产品+文旅"融合发展脉络,为数字赋能找准着力点。
深入农户,倾听产业发展心声。团队抵达首日便与涨渡湖街杨叉河分场的大队杨辉展开深度座谈。在长达三小时的交流中,杨辉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翠冠梨因皮薄肉脆广受好评,但存在保鲜期短的运输难题;莲心茶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却苦于品牌知名度不足;莲子、莲蓬等季节性产品常面临销售渠道单一的困境。"希望借助你们的直播,不仅能帮农户卖货,还能推广我们的企业和景点,让更多人认识涨渡湖。",杨辉支书的一席话也为团队明确了"农产品推广+文旅宣传"的双重目标定位。
走访基地,挖掘生态文旅资源。在杨辉带领下,团队开展全方位实地调研:一方面深入千亩荷塘和水上森林湿地公园;另一方面走访当地农业企业,与负责人就直播带货的农产品选品、定价策略、销售方式等展开深入交流。调研过程中,团队既收集了大量自然景观素材,又精准掌握了农产品营销需求,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将自然景观、农产品特色和文化体验有机链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 杜天傲 供图
数字赋能,创新产业推广模式
创新数字营销模式赋能传统农业,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数商兴农"实践团队联合新洲区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活动。
7月4日中午12点,团队在涨渡湖街道开启首场助农直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官方视频号同步转播。团队成员们化身"青年品牌助农官",重点推介了当地五大特色农产品:翠冠梨、莲心茶、白莲子、猕猴桃和夏黑葡萄。直播中,成员们不仅详细讲解了产品的特色和功效,更将产品背后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故事娓娓道来。"这款莲心茶来自千亩荷塘,每一片茶叶都沐浴着涨渡湖的阳光雨露",主播张金秋同学深情介绍道。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助农直播带货。 余明轩 供图
下午的文旅直播专场则带领观众"云游"涨渡湖。主播乘一叶扁舟穿梭水上森林,实时解说"树在水中长,船在林中游"的生态奇观;在生态栈道科普湿地保护知识,带大家领略水上森林附近的生态景观。在直播的同时实践队成员融合自身实践经历,生动讲述水上森林与当地人文的故事,实现生态价值与文旅推广的有机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直播介绍水上森林。 余明轩 供图
直播间互动反响热烈。直播共收获2万余点赞,超2000人次观众通过直播深入了解了涨渡湖特色农产品。许多观众留言询问购买方式和旅游路线。"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字助农'不仅要传递产品信息,更要讲述背后的乡村故事,1小时的直播虽然短暂,但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无限可能。"直播结束后,当地农户纷纷表示,这种新颖的推广方式让他们对农产品销售有了新的期待。
创意传播,打造乡村新名片
团队以"十个乡村特色"为创作主线,系统性地挖掘和展示了杨叉河分场的文旅资源。在千亩荷塘畔,创新性地运用"希区柯克变焦"这一电影拍摄技法,通过镜头焦段的巧妙变化,既展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景象,又细致呈现了各种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旅游观光与农产品宣传的有机融合。
无人机航拍解锁了杨叉河的全新视角——水光潋滟的湖面托起千亩荷塘,蜿蜒的田埂在绿野间舒展,一幅流动的生态长卷在云端徐徐展开。团队还用诗意的镜头捕捉着这片土地的晨昏光影,拍摄了一组文艺大片,让杨叉河独特的生态魅力通过网络飞向远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打卡体验。
图为团队推广视频画面。 余明轩 供图
通过短视频这一新媒体形式,团队成功地将杨叉河分场的自然风光、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文化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在前期直播助农与文旅推广的基础上,团队还进一步聚焦乡村数字人才培养,致力于为杨叉河分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新农人”队伍。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优势,精心策划了“智能手机与数字生活”系列线上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电商平台开店流程、商品管理与优化、直播带货实战技巧、短视频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等核心技能,确保农户不仅能听懂,更能上手操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帮助农户突破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更能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当地培育一批既懂农业、又擅数字营销的“新农人”,掌握“兴农”指南,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助力当地农业升级。
乡村振兴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担当。"数商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新洲区涨渡湖街道杨叉河分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创新探索"直播带货+文旅推广"双轨模式,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涨渡湖街杨叉河分场的大队杨辉也在感谢信中动情表示:"同学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饱满的热情,将乡村好物推向广阔市场,以鲜活视角推介涨渡湖独特的生态风光与人文魅力,让更多人领略水乡风情。"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而青年也必将在服务乡村中成长成才。
在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青年学子理应勇担使命。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既助力了农产品销售和文旅推广,又在服务中收获了成长。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余明轩 供图
附:涨渡湖街杨叉河分场的大队杨辉感谢信
尊敬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领导、老师,亲爱的暑期实践团队同学们:
展信舒颜!在此,作为一名涨渡湖街杨叉河分场的大队的一员,我怀着最诚挚的谢意,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及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队致以衷心感谢!此次贵院实践团队走进涨渡湖街开展直播助农与文旅推介活动,以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让我们倍感温暖与振奋。
直播镜头前,同学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饱满的热情,生动展现涨渡湖街优质农产品的天然品质与地域特色,将乡村好物(楚河莲藕的龙王白莲、新鲜莲蓬、莲子米、莲芯茶、杨林森生物有机肥种植的苏翠苹果梨、翠冠梨、紫玉葡萄、君诺压榨菜籽油等农产品)推向广阔市场;以鲜活视角推介涨渡湖独特的生态风光与人文魅力,让更多人领略水乡风情。每一次创意策划、每一场精彩讲解、每一份真诚付出,都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为乡村振兴事业点亮璀璨星光。
这份助力不仅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涨渡湖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贵院师生心系乡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为实践团队搭建专业平台;感谢同学们不畏酷暑、深入基层,用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期盼未来能与贵院继续深化合作,携手探索更多乡村发展路径。愿我们的情谊如涨渡湖水,源远流长;也衷心祝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蓬勃发展,实践团队同学们学业进步、前程似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