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竹韵桃江实践团”赴竹聚缘企业调研:茶香竹韵里的产业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0 10: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媛姿 王馨彬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竹韵桃江队继续深耕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竹产业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当地合作社与企业,沉浸式触摸产业发展脉搏,直击竹产业在转型中面临的痛点堵点,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收集最鲜活的实践素材。

图为竹韵桃江队在竹聚缘笋业食品有限公司合影留念

擂茶飘香处,听尽产业事

刚踏入桃江县马迹塘竹笋专业合作社,一股清甜醇厚的擂茶香气便扑面而来。队员们与两位教授围坐桌前,手中捧着香甜的擂茶,耳畔是湖南竹聚缘笋业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熊主任细致入微的介绍。从鲜嫩的鲜笋制品到耐储存的干货系列,从针对年轻群体的即食笋零食到面向餐饮企业的半成品食材,熊主任将产品分类娓娓道来。她指着墙上的流程图,详解研发团队如何攻克竹笋保鲜难题,生产线上如何实现清洗、切分、杀菌的标准化操作,以及产品如何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扩充销量、线下进入商超和餐饮渠道。一杯擂茶的功夫,企业从原料到市场的全链条图景已清晰展现在众人眼前,让初次接触竹笋产业的队员们对这份“舌尖上的事业”有了鲜活认知。

图为熊主任介绍企业的发展状况

车间观智造,古法融新技

茶香未散,熊主任已带领众人走进竹聚缘笋业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只见自动化流水线上,竹笋经过智能分拣设备筛选后,被精准送往下一道工序;传统工艺中需人工反复捶打的去涩环节,如今由恒温浸泡池配合生物酶技术完成,既保留了竹笋的脆嫩口感,又提高了效率。在封装车间,机械手轻巧地将包装好的竹笋产品码放整齐,而一旁的老师傅正仔细检查着每一批次的样品——这是企业坚持的“机器标准化生产+人工抽样质检”双重保障模式。从依赖经验的传统作坊式加工,到融入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生产,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古老的竹笋加工技艺如何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也深刻理解了“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产业发展之道。

图为竹韵桃江队观察工人的生产过程

仓库藏真味,细节见匠心

穿过生产车间,一行人来到企业的成品仓库。推开仓库大门,码放整齐的竹笋产品映入眼帘:即食笋色泽鲜亮,礼盒装的笋干透着自然的棕黄,每一件产品的包装上都清晰印着生产日期、原料产地和质检编号。熊主任拿起一包笋干介绍道:“公司的竹笋都来自马迹塘周边的无公害竹林,从采摘到加工不超过6小时,仓库更是采用恒温恒湿控制系统,确保每一口都新鲜安全。”队员们俯身查看,发现不同规格的产品分区明确,出货记录表格上详细标注着每批货物的流向和反馈。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实则是企业对品质的坚守。从车间的标准化生产到仓库的精细化管理,众人真切感受到,正是这份对“从竹林到餐桌”全流程的严苛把控,让马迹塘的竹笋产品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也让这方水土的竹韵清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图为竹韵桃江队参观竹聚缘笋业的成品仓库

离开竹聚缘笋业时,午后的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斑驳光影。桌上的擂茶余温未散,车间的机械嗡鸣与仓库的整齐码放仍在脑海回荡。从一杯茶里的产业故事,到一条生产线的古今融合,再到一间仓库里的品质坚守,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马迹塘竹笋产业的发展肌理,更读懂了“小竹笋”里藏着的“大文章”——那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是乡土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更是乡村振兴路上,匠人们用坚守与创新写就的生动注脚。带着满袋素材与深刻感悟,“竹韵桃江队”的调研仍在继续,而这片土地上的竹业故事,正等待着更多人去发掘与书写。

撰文 | 张媛姿

图片 | 王馨彬

一审 | 季欣阳

二审 | 王馨彬 

审核 | 侯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