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乡链智创”实践团赴怀集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0 09: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恩娴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葡梨满园蕴乡韵 文昌阁里续青春——广东财经大学“乡链智创”实践团赴怀集助力乡村振兴

7月6日——7月13日,怀城街道出现了广财学子青春的身影。广东财经大学“乡链智创” 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入肇庆市怀城街道的葡萄园和早脆梨园,拍摄短剧,用镜头描绘智慧助农新画面,在当地街道书记的陪同下,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产业调研和助农实践。

图 实践团成员与街道负责人合影

葡萄园和早脆梨园:用青春镜头拍下果园的丰‘景

在书记黄美英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早脆梨园,沉甸甸的果实预告着丰收。梨园负责人热情相迎,负责人于现场讲解早脆梨的突出特点:其果实鲜甜多汁,个体均十分硕大,甜度颇高。工作人员可依据早脆梨表皮与果肉的颜色,判断其甜度是否达标。此外,早脆梨刚采摘时最为新鲜,然而因不适宜长途运输,易影响口感,这也成为早脆梨的一大特性 ,赢得了队员们阵阵赞叹。


图 梨园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镜头移至谭云葡萄园,藤蔓间垂坠的“阳光玫瑰”如翡翠缀枝。指导老师滕明明老师与实践队员细致察看葡萄长势,深入了解种植技术与市场脉络。

为将这份“甜蜜事业”传播更远,实践团成员精心构思脚本,架起设备,他们在累累果实间穿梭拍摄,将梨园生态之美与果农辛勤悉数纳入镜头,为打造助销短剧积累鲜活素材。

图 实践团成员拍摄短剧

图 文昌书院

文昌阁:触摸百年文脉,聆听历史回响

离开葡香四溢的果园,实践团成员来到怀集县文化地标——文昌阁。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建筑,飞檐斗拱、青砖黛瓦,在绿树掩映中巍然矗立,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怀集崇文重教的悠久传统。

图 古阁藏春秋,雕梁载文韵

成员们沿石阶拾级而上,指尖抚过斑驳的砖墙,阁内保存完好的“魁星点斗”彩绘、寓意“步步高升”的镂空石雕窗棂,无不展现古人“以文兴邦”的智慧。当地讲解员介绍,文昌阁曾是科举时代文人祭拜文昌帝君的重要场所,如今仍保留着历年乡试中榜者的墨宝真迹,引得成员们驻足细读。

图 新旧对话:从书院精神到乡村振兴

在阁内祈福,实践团发现历史与当下正悄然共鸣——百年前用于激励学子的“耕读传家”匾额,与今日怀集“文旅融合”的发展规划同处一室。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文昌阁不仅是文物,更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读懂传统文化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图 文昌阁

夕阳西下,阁顶铜铃在风中轻响,仿佛应答着青年学子与古老文明的对话。这座穿越三百年的建筑,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此次调研,“乡链智创”团队不仅深入怀城街道的葡萄园与早脆梨园,用镜头记录智慧助农的生动实践,更在文昌阁的历史回响中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当现代科技遇上百年文脉,青春创新碰撞传统智慧——葡萄园里的“云端助销”与文昌阁中的“文旅密码”,正共同编织着怀城发展的双翼。实践团以镜头为纽带,既让鲜甜的果实走出田间,又使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展现了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此次实践活动,“乡链智创”实践团为怀集带来了切实的助力。一方面,通过拍摄助销短剧,将早脆梨、“阳光玫瑰”葡萄的优势与果园生态之美广泛传播,为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线上销路,助力果农增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文昌阁的文化内涵,以青年视角解读历史文脉,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思路,让百年文化资源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为怀集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注入了青春动力。

这片土地正见证着前所未有的化学反应:广财青年学子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果园的沃土,又让文化的甘霖浸润乡村振兴的根系。当“智创”遇上“文脉”,怀城的未来,注定结出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累累硕果。

撰文 | 翁妍嘉 陈恩娴

图片 | 刘娅婷 姚咏彤

一审 | 唐少敏 陶可欣

二审 | 刘敬 滕明明

三审 | 杨志强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陈恩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