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青年力行——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探究红色文化实践心得

发布时间:2025-07-20 05: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亚鹏   阅读 98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9日,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血色记忆”社会实践小分队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纪念馆内,历史以最沉痛的方式被唤醒。青铜雕塑凝固了苦难的瞬间,幸存者证言墙上无声的指纹刻录着生命的温度。学生们在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历史影像前驻足凝视,在“万人坑”遗址前久久徘徊。当目光触及那面以遒劲汉字镌刻着“300000”遇难同胞数字的纪念墙时,空气仿佛凝固,唯有历史沉重的回响在心头激荡。队员们步履沉重,轻轻触摸冰冷的石壁,如同触碰那段无法愈合的民族伤疤。

图为纪念碑和纪念墙照片

社会实践的核心在于深度的参与和思考。在史料陈列厅,队员们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他们仔细研读展板上的文字,屏息聆听讲解员讲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血泪故事。当看到记录日军暴行的原始档案、遇难者遗物以及国际友人庇护难民的历史见证时,队员们神情凝重,有人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眼前具象的悲怆与抗争。

图为队员观看史料陈列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随后的实践交流环节,队员的声音低沉却坚定,“站在这里,我们才真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那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作为新时代青年,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力量,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矢志为民族复兴奋斗。”活动尾声,小分队在纪念馆祭奠广场举行了简洁而庄重的献花仪式。白菊轻放,全体队员肃立默哀,向无辜死难的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随后,他们郑重地在和平宣言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一个个年轻的名字,是承诺,更是担当——承诺不忘民族的苦难记忆,担当起捍卫历史真相、开创和平未来的时代重任。

图为队员在和平广场的合照

步出纪念馆,午后的阳光倾泻而下。回首望去,纪念馆肃然矗立,如同民族记忆的丰碑。十位青年学子带走的,不仅是眼眶的湿润与心灵的震撼,更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悄然生根:铭记,是最好的纪念;奋斗,是最深的告慰。紫金草在风中摇曳,无声诉说着对和平永恒的祈愿,而青年们前行的步伐,正踏在由历史伤痛通向民族复兴的坚实道路上。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肖亚鹏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