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古代工匠智慧,助力当代绿色建筑发展,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智慧营建·绿映商山”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4日至15日深入商洛市柞水县,对珍贵的栈道遗址与古石桥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与信息采集,挖掘传统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造智慧。
村民为实践队讲述栈道遗址历史(来源:成员自摄)
栈道遗痕:崖壁上的古代“高速公路”
7月14日下午,实践队抵达柞水县药王堂村附近的乾佑河南岸。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队员们于药王堂一组区域成功发现并考察了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栈道遗址。村民向队员们讲述了栈道过往的历史,成为连接古今的生动注脚。
这段栈道沿乾佑河南岸呈东西走向延伸,长度约150米,高出河面约3米。左段遗址的栈孔开凿于石坡上,表现为三排栈孔或两排栈孔,推测原来的形制为斜坡搭架式栈道。右段遗址的栈孔开凿于与水面垂直的石壁上,表现为上下两排栈孔,推测原来的形制为平梁立柱式栈道。实践队对栈道遗址进行了多角度、高精度的影像拍摄与记录,留存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乾佑河南岸栈道遗址实拍(来源:成员自摄)
古桥风韵:石拱跨越时光的坚韧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转赴考察柞水境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桥。“在我小的时候这座桥就在了”,当地老者的话语印证了古桥历经的沧桑岁月。经勘察分析,该桥为多孔石拱桥,其核心智慧在于巧妙运用拱形力学,有效分散荷载,充分发挥石材抗压性能,适应山区复杂地形水文。拱形桥洞设计利于洪水期泄洪,减轻水流冲击,保障结构稳定。就地取材,经济坚固。古朴典雅的造型、流畅的拱洞线条与周边秦岭山水浑然一体,体现了功能性与环境协调性的统一。实践队对古桥的现状、结构细节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影像记录,并在古桥前合影留念,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工程杰作。
古桥现状、实践队在古桥合影(来源:成员自摄)
智慧传承: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此次实践收获丰硕。队员们不仅实地采集了古栈道、古桥在选址、材料、结构、防洪及环境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案例,更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生态营建智慧。这些遗迹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区域发展的“见证者”和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记录着变迁,启迪着未来。
实践队表示,采集的资料将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提炼可为现代“智慧营建”借鉴的生态理念与技术,为绿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秦岭深处的栈道孔痕与古桥拱影,正成为学子践行绿色发展的灵感源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梦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