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杨金慧、李伊茜、刘沁铃、万天睿)为聚焦国家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7月11日至14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桑蚕振乡,川南未央”社会实践团队,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蔡彪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国家级优质蚕茧基地”、“中国蚕桑之乡”——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深入底洞镇锦绣村。实践团队以当地蚕桑产业为核心,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科普互动等方式,用青春脚步丈量珙县蚕桑产业的振兴之路,传播蚕桑产业文化。
初识蚕桑:政企校联动的“青春序曲”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珙县底洞镇。在底洞镇党委副书记周宇龙的座谈支持下,团队首日便走进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门口,锦绣村党总支副书记孙希柱已等候多时,他与队员们合影后,便带着大家深入桑园。“你们看这连片的桑田,品种大多是优化过的强桑1号、农桑14号,亩产比普通品种要高30%左右。”孙希柱的手指抚过绿油油的桑叶,声音里满是自豪。
从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的恒温控制系统,到智能化工厂化养蚕车间里整齐排列的蚕匾,再到观景平台上眺望的千亩桑园风光,队员们被眼前的规模与科技化震撼。“原来传统养蚕早已升级成‘智慧农业’,这颠覆了我对乡村产业的想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队员邹锡科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眼神里闪烁着探索的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智能工厂化养蚕车间。
深探产业链:从历史到未来的“双向解码”
7月12日,团队的调研转向蚕桑产业的“过去与未来”。在锦绣村村史馆,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蚕桑产业过去的变迁:从1999年的零星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园区,墙上的产值曲线逐年上扬。“这种2005年的养蚕工具,和现在的智能设备对比,就是一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史。”蔡彪教授指着展品,引导队员们思考技术进步的意义。
当天下午,团队走进锦绣村蚕桑产业园区综合创新服务中心,一场“科技+农业”的沉浸式体验预示着珙县蚕桑产业未来的发展。通过简洁的控制面板和全息投影技术,直观呈现了蚕宝宝的一生。团队成员宋慧婷轻轻触碰互动墙壁,“蚕桑产业发展阶段”的动态板块便随即亮起;随着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从桑叶种植到茧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图谱缓缓展开。而在全息投影的光影里,先是半空浮起米粒般的蚕卵影像,紧接着便见影像渐次变化——蚁蚕顶破卵壳爬出,啃食桑叶后日渐长大,历经四次蜕皮后开始吐丝结茧,最终破茧成蛾,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循环。这一幕幕生动演示,让抽象的产业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队员宋慧婷触亮互动墙上的“蚕桑产业发展阶段”动态板块。
对话耕耘者:老蚕农的“银发增收账”
7月13日, 实践 团队走访了 69岁的蚕农熊中贵。他的蚕房内,蚕食桑叶的“沙沙”声如细雨绵密。“一年养12批蚕,净赚七八万,比打工踏实!”熊中贵笑道。
调查显示,在锦绣村,像熊中贵这样的老年蚕农占比超过 80%。59岁的孙希柱就是典型代表,他告诉队员们:”家里老母亲 80多岁,爱人57岁,子女都在外工作,蚕桑是家 中 的主要收入来源。”据他介绍,行情好时年收入可达十余万元。
“ 蚕桑产业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合老年人。 ”孙希柱说,“ 桑园离公路近,家家都有三轮车,从采摘到运输只要几分钟,劳动强度不大。“据了解,该村去年蚕桑产业总收入突破 120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1500万元。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不仅为村民织就了致富的经济网,更编织出乡村养老的幸福网。
▲图为队员同锦绣村党总支副书记孙希柱交谈。
童梦织丝路:文化传承的“青春接力”
7月14日,实践团队走进锦绣村童伴之家,与留守儿童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蚕桑文化活动。活动室里,彩色画笔成了孩子们描绘家乡的工具,稚嫩的小手涂画出深浅不一的桑叶,如同窗外绵延的桑园在心田的映射;五彩扭扭棒在指尖翻飞,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蚕宝宝”逐渐成型。“我的蚕宝宝饿了!”“我的在吃桑叶呢!”欢声笑语里,家乡的蚕桑产业变得可触可感。
“蚕宝宝最喜欢吃什么?”“蚕茧是由什么变成的?”“家乡的蚕丝用来做什么?”知识抢答环节,孩子们的小手举得老高,答错时在队员讲解下恍然大悟,答对时的雀跃点亮了整个活动室。成语接龙从“桑田沧海”开始,“海阔天空”“空前绝后”“后继有人”……一个个词语接续而出,蚕桑文化在游戏中悄然扎根。“希望他们知道,家乡的蚕桑产业很了不起。”队长杨金慧说,这些孩子是乡村的“新芽”,文化的种子需要这样的方式播种。
▲图为孩子们踊跃参与蚕桑知识问答。
四天的实践中,队员们从会议室走到桑田间,从蚕房访到童伴之家,不仅见证了蚕桑产业如何让土地增效、让老人增收,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蚕桑文化的种子。实践团队用青春的视角,读懂了蚕桑产业振兴乡村的深层密码——这里不仅有以创新促经济发展的智慧,更有“守土有责、传承有方”的温度。
蔡彪教授总结:“珙县底洞镇的蚕桑产业证明,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资源、关怀人的需求。青年学子此行既是调研,更是与乡土的双向赋能。”
如今,锦绣村的桑园里,每片桑叶都在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故事,每条小蚕都在编织着振兴的未来——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让这条“丝路”愈发宽广。
撰文 | 杨金慧 李伊茜 刘沁铃 万天睿
图片 | 李伊茜 邹锡科 万天睿
一审 | 王垚
二审 | 陈馨颖
三审 | 刘雨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金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