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欣欣、陈馨颖、杨金慧、董俊杉)7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桑蚕振兴,川南未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宜宾市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调研发现珙县底洞镇锦绣村的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循环之路。从桑叶到蚕丝,从蚕沙到有机肥,从桑枝到食用菌,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当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书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图为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中桑园风景
循环体系:从“一棵桑”到“一个产业圈”
珙县蚕桑产业的循环逻辑,以桑树为核心构建起完整闭环。
采用“水肥一体”技术培育的桑树,其优质桑叶作为基础饲料供应蚕养殖;蚕茧经加工制成蚕丝被、蚕丝面膜等终端产品,通过市场流通实现价值转化;养蚕过程中产生的蚕沙,一部分加工为养生蚕沙枕,另一部分经发酵处理成为有机肥,反哺桑树生长;而剪伐后的桑枝被粉碎为培养基,用于食用菌培育,而培育后的菌渣则进一步加工为生物有机肥,重新投入农田。
从“桑—蚕—丝”的主产业链,到“副产品—再利用—反哺种植”的辅助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一份资源、多重收益”的循环模式,推动资源在流转中持续增值。
▲图为蚕桑产业链条
蚕沙妙用:变废为宝、绿色发展
在锦绣村的桑园旁,一个个蚕沙发酵池格外显眼——这是当地循环体系的“关键一环”。蚕沙在这里经过发酵,摇身一变成为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肥,既能肥沃土壤,又能为桑树及复合套种的农作物生长持续供能。
这一过程生动诠释了园区“绿色循环”的发展主题,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污染,守住了村里的绿水青山,更让“生态好”与“产业兴”形成了良性互动。如今,依托这份绿色底蕴,村里还盘算着发展生态旅游、研学体验,让循环农业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桑园旁的蚕沙发酵池
循环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这套循环闭环体系为锦绣村带来的效益,远不止成本节约这般简单。
在资源利用层面,有限的耕地实现了“一田多收”——桑叶用于养蚕,桑枝粉碎后培育食用菌,蚕沙经处理成为肥料反哺农田,让同一片土地衍生出多重经济价值。
在农户收益方面,收入结构从单一的蚕茧销售向多元化拓展,食用菌等副产品的产出让村民“一份劳作获多份回报”,有效提升了家庭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就业层面,种桑、养蚕、副产品加工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劳动链条,大量吸纳本地村民参与,尤其为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了“照顾家庭与获得收入”的双向兼顾。
这种全链条的循环模式,正从资源、收入、就业等多个维度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让发展底气更足、后劲更可持续。
▲图为桑枝香菇和蚕茧
从一棵桑树到一个产业,从一份废料到一份收益,珙县蚕桑产业的循环之路,是创新,是坚守,更是对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这里的每一片桑叶、每一粒蚕沙编织出一条“资源不浪费、效益节节高”的乡村振兴路。这条路扎根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是能够长期发展的康庄大道,正为珙县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和锦绣村党总支副书记在园区门口合照
撰文 | 张欣欣 陈馨颖 杨金慧 董俊杉
图片 | 李伊茜 邹锡科 万天睿
一审 | 刘雨婷
二审 | 周筠迦
三审 | 王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金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