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沅江市东方壹号学校的田径场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团队队长杨乐已经完成了当天的第三组折返跑。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跑道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抬手抹了把脸,眼神坚定地望向教学楼 —— 这个如今雷打不动的晨练习惯,是他从迷茫走向自律的最好见证。
大一时的杨乐,和许多新生一样,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却也陷入迷茫。课堂上,他偶尔走神;宿舍里,他和室友沉迷游戏;生活中,他缺乏目标,日子得过且过。杨乐回忆道,那时候,他总觉得时间还很多,未来遥不可及。
在成为学生会的负责人这段经历,对杨乐的成长至关重要。他回忆道,刚进入学生会时,一位热心的何学长就经常带着他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园清洁到迎新引导,从探访社区老人到组织校园活动,每一次经历都让他受益匪浅。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他真切体会到奉献的快乐。
然而,真正让杨乐内心深受触动的,是何学长带领他参与学院优秀学生分会评选的那一刻。杨乐说,当看到学长学姐们展示着他们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组织活动、维护权益的桩桩件件实事时,何学长说了一句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这句话瞬间让杨乐醍醐灌顶。
杨乐当时就停下脚步,开始深刻反思,自己当初加入学生会,那份热情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仅仅为了一个头衔、一份履历,还是为了真正如这句话所言,植根同学,服务同学,在付出中实现价值?这个思考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那次之后,杨乐像变了个人。他开始泡在图书馆钻研运动康复理论,把课本上的知识抄在便签上贴满宿舍;训练馆里,别人练完就走,他总缠着教练请教动作细节,常常最后一个离开。从最初连推拿力度都掌握不好,到后来能精准判断肌肉劳损部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的蜕变轨迹。他主动加入学生会,参与组织 “润之保健堂” 公益项目,将课堂上学到的运动保健知识带到社区、高校和基层。在他的实践下,“润之保健堂” 项目从校内走向校外,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特色品牌。
今年暑期,作为学院三下乡团队队长,杨乐的行李箱里装着三样东西:叠得整齐的课程表、保健工作箱、还有一本写满备注的工作手册。出发前半个月,他牵头开了 6 次筹备会,把 12 课时的体育保健课逐节打磨,连教具摆放位置都画了示意图。杨乐表示,乡村孩子运动基础不同,得把动作拆解到最简单。他设计的 "三步拉伸法",让小学生也能快速掌握。
在沅江市东方壹号学校的 15 天,杨乐清晨六点半起床检查场地安全,七点体能训练,八点组织队员晨会分配任务,白天既上体育保健课,又要协调调研、宣传、后勤事宜;下午上红色思想宣讲课,晚上在临时办公室整理材料,笔记本上的待办事项划了又增,常常忙到深夜才想起没吃晚饭。
队员小曾记得,杨队的口袋里永远有创口贴。有个叫小勇的男生总躲在后排,杨乐发现他膝盖有旧伤,每天课后单独教他康复动作。
在石矶湖社区开展 "润之保健堂" 活动时,杨乐遇到了常年弯腰劳作的张阿姨,阿姨肩颈酸痛得抬不起胳膊,他一边帮老人放松肌肉,一边教简易缓解动作。张阿姨夸赞道,这比贴膏药管用!
宣讲助学政策那天,杨乐在社区广场摆了张折叠桌,把贷款流程简化成 "四步走" 示意图。有位家长反复询问 "利息怎么算",他拿出计算器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直到对方点头说 "明白了"。
采访结束时,杨乐正准备赶往下一个工作地点。他认为,青春的价值不在于走了多远,而在于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这个曾迷失方向的青年,早已在服务他人的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用踏实的脚步丈量着青春的价值。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最美的模样:在服务他人中实现价值,在脚踏实地中仰望星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