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邵建成)水利工程是民生之基、发展之要,地下隧洞作为水利枢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地质风险防控与施工技术优化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效益。为响应 “三下乡” 社会实践的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7月10日,河海大学“数智引航”地质预警调研团奔赴深圳市公明水库 - 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项目部,围绕地下隧洞地质风险研究开展实地调研,在工程一线践行河海担当,为水利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智汇隧研:地质难题的协同破解
公清项目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水利基础设施,承担着补源调蓄、洪水调控与区域生态保供综合任务,然后其地质构造复杂,面临多重地质风险。为此,实践团队联合公清项目部负责人开展了一场研究探讨会。团队成员结合前期调研与理论分析,向项目部汇报课题研究成果,针对隧洞通风效率不足、有害气体聚集等施工难题,提出“三结合”、“分期设计”等技术理念,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思路,获得了项目部的高度认可。
▲图为实践团队向项目部汇报课题成果
洞见匠心:施工技艺的实地体悟
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深入地下隧洞内部实地考察。沿着隧洞前行,技术负责人详细讲解隧洞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关键工序要点,以及智慧工地的设备布置安排。队员们近距离观察施工作业流程,记录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对地质风险实时防控措施有了直观认知。“课本知识突然有了具象化载体,施工一线的复杂性与严谨性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图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实践团队了解隧洞现场
探隧洞贯通“水脉”,筑地质预警“安全线”。河海大学“数智引航”地质预警调研团队在实践当中,将地质风险预警的理论转化为守护工程安全的实效,让学术课题扎根水利建设的实践土壤。此次调研不仅夯实了成员们的专业基础,更锤炼了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的实践本领。
▲图为实践团队在项目部合影
从秦淮河畔的书声到公明隧洞的实践,河海学子始终传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将水利报国的初心融入每一次地质数据的采集、每一个风险模型的构建。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河海学子 “治江治河” 使命在新时代的延续。未来,实践团队成员将进一步深耕课题成果,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为工程地质风险防控贡献河海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邵建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