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马恩桐 汪柔锐 郑桦)2025年7月9日,广东医科大学药韵膳心志愿服务队走进东莞市寮步镇小时光成长中心,开展了以“药趣童行,膳韵同寻”为主题的药膳文化体验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知识讲解、绘画药材、动手制作等多元形式传播药膳文化,让亲子家庭深入感受中医药膳的千年魅力,推动传统药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与应用。
活动伊始,志愿者邓雯曙带领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学习八段锦。伴随着舒缓的口令,大家舒展肢体,在行云流水的动作中调节气息,此举旨在为后续的“药膳探险”做好身心准备。
▲图为志愿者邓雯曙带领大家练习八段锦 供图 汪柔锐
在“知膳启行”理论环节,邓雯曙以“药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记载的“药食同源”理念,到明清时期《随园食单》中药膳配方的演变历程。她着重讲解了药膳“因地施膳”的智慧:广东地区多风炎热,膳食以甘淡为主,如冬瓜薏米汤可清热祛湿;四川气候潮湿,膳食善用辣椒、花椒等辛温食材,通过“温通发散”排出体内湿气;北方严寒,膳食则以羊肉、大葱等高热量食物滋补御寒。
为帮助亲子家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邓雯曙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推荐了适合夏季食用的药膳配方。“茯苓山药粥能健脾养胃,适合脾胃虚弱的儿童;莲子百合汤可安神润肺,是上班族缓解疲劳的佳品。”邓雯曙强调,药膳需“因人而异”,例如体质虚寒者应少用绿豆、苦瓜等寒性食材,阴虚火旺者则需避免过多食用羊肉、韭菜等温热食物。现场家长们认真记录,不时举手提问,互动氛围热烈。
▲图为志愿者邓雯曙向大家授课 供图 汪柔锐
“绘膳知味”环节中,邓雯曙讲述了两则中药材的趣味故事:《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何首乌黑发”传说以及岭南民间“陈皮化痰”的典故。随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将脑海中的药膳故事转化为色彩斑斓的绘本。药韵膳心志愿服务队为每位参与者颁发“药膳小灵通”奖状,鼓励他们成为药膳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图为家长与孩子们绘画中药材 供图 马恩桐
最受期待的是“制膳悟真”环节,聚焦传统药膳“如意糕”的制作。志愿者谢佩雯通过视频演示与现场讲解,详细介绍了这道源自红楼美食的药膳点心:“如意糕以糯米粉为基,搭配红豆沙、芝麻,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志愿者们提前制作好了豆沙馅和糯米面团,由罗瑶英和郑敏进行现场实操演示。“取适量的面团,揉至光滑不粘手,擀平后抹上红豆沙,最后从两侧向中间卷起成型。”郑敏边操作边讲解制作步骤。
▲图为志愿者郑敏制作的如意糕 供图 汪柔锐
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们穿梭其间,及时解决“面团太干”“卷起开裂”等问题。当软糯香甜的如意糕切片装盘,大家争相品尝,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活动尾声,志愿者莫国昶对孩子们进行采访。一位小朋友表示,本次活动很好玩,在学的时候既能学到知识还能互帮互助,亲手实践,做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图为志愿者们的合影 供图 东莞市寮步镇志愿者协会
广东医科大学药韵膳心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李婧怡表示,本次活动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知、绘、制”三位一体的形式,让药膳文化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未来,服务队将继续深入社区、学校,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体验项目,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