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乡村充满生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润河洛·警育未来”实践团带着满满的创意与热情,深入洛宁县崛山村,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科技感与趣味性并重的普法宣讲支教活动。活动巧妙融合前沿科技与传统互动,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校园安全无小事,志愿者们将AI技术与有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校园欺凌防治相结合,打造了一堂生动的主题课。通过AI讲解,孩子们准确了解了相关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AI场景模拟,孩子们清晰看到欺凌行为的发生过程、潜在危害以及正确应对方式。志愿者们还设计了情景问答、角色扮演,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保护自己”“怎样帮助同学”。
▲图为志愿者用AI讲解典型案例
“喂,110吗?我看到有人受伤了,地址是……”模拟电话里,孩子们积极认真的与人工智能豆包互动,演练110、119、120模拟报警现场。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牢记报警核心要素:准确报地址、说清事件、保持冷静不慌张。从辨别危险场景到正确拨打求助电话,一场场逼真的演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关键自救技能,为生命安全筑牢“防护网”。
▲图为学生们用豆包模拟打电话报警情景
科学实验课上,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志愿者们用日常材料演示“非牛顿流体”“生气的河豚”等小实验,志愿者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原理,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体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图为志愿者带着小朋友做实验
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志愿者们编写了“向校园欺凌说不”的剧本,把法律条文变成了看得见的故事,孩子们化身“小演员”演绎欺凌与反抗场景,将这方小小舞台转化为,照亮现实的法治微光。
▲图为拍摄法治短剧“向校园欺凌说不”场景
画画传递游戏里,画笔成了沟通的纽带。孩子们轮流在画纸上添画,一幅幅接力完成的画作充满童真与想象,也让大家学会了协作与分享。不织布手工课上,五颜六色的布料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可爱的字母挂件,一件件充满童真的作品体现了艺术的创造。
▲图为画画传递游戏
▲图为不织布手工活动合照
作业辅导环节,志愿者们化身“小老师”,围在孩子们身边答疑解惑,解出了难题,孩子们的成就感写在脸上,细致的陪伴让学习不再枯燥,也为他们点亮了学习的信心。
▲图为志愿者辅导小朋友作业
此次“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用创意连接知识,用爱心传递温暖。从科技安全到应急技能,从科学法治到艺术陪伴,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当知识遇上欢笑,当陪伴温暖时光,这个夏天,乡村的童年因这场实践活动而更加明亮。
撰文 | 王思越 冷天宇
图片 | 王思越 冷天文 庞佳欣 崔钰珂
审核 | 李双印 李腾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冷天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