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王嘉雯)七月流火掠过十堰的天际,当“铁脉薪传”实践团的身影嵌入铁三处旧址的剪影,锈蚀的机床正以斑驳肌理诉说往事,褪色的军徽在斜阳里漾开暗红光晕,那些沉睡的岁月,便顺着墙缝里钻出的野草,悄悄爬上了来访者的心头。这里曾是铁道兵第三工程处的营盘,如今仍是一座矗立在光阴里的精神熔炉,每一粒尘埃都裹着钢轨的温度,每一寸空气都浸透着开拓者的汗香。
推开那扇挂着铜绿门环的铁皮门,恍若跌入时光的琥珀。厂房斑驳的墙面上,深浅不一的凿痕是建设者手掌拓下的年轮;墙角堆叠的钢轨虽覆着厚尘,却依然能想见它们被铺就时,如何在阳光下漾开银亮的弧光。这些沉默的物件,是铁三处建设者踏遍山河的见证——在西北戈壁的烈风里,他们曾用冻裂的手指拧紧铁轨螺栓,让每一颗螺母都咬着风沙的密码;在江南水乡的晨雾中,他们踩着没膝的泥浆丈量线路,让每一个桩点都洇着水乡的温润;攀上雪域高原的冰坡时,氧气瓶与水准仪在背包里相互碰撞,谱写出缺氧环境里最坚韧的呼吸节奏。
档案室的樟木箱里,泛黄的蓝图正散发着时光的沉香。那些用红蓝铅笔勾勒的线条,精确到毫米的弯道弧度,早已超越了工程图纸的范畴。图纸边缘模糊的水渍,或许是建设者在暴雨中抢修时溅上的泥浆,凝固成雨打芭蕉般的斑驳诗意;角落潦草的计算公式,藏着用算珠对抗复杂地形的智慧,算珠碰撞声里,藏着比任何电子音都动人的山河韵律。马老师指尖抚过一张襄渝铁路的施工草图,指腹碾过隧道标注处的褶皱:"你看这每一条线,都是用脚底板在崇山峻岭间踩出来的刻度。"
巨大的组合徽章在天光下浮动,红五星的锋芒刺破岁月的薄纱。马老师抬手轻触那枚青铜铸就的记忆,声音里裹着时光的颗粒:"你看这交叉的铁锤,敲打的是钢轨,更是咱铁道兵的骨头。"她的讲述让历史有了血肉——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背着铁锅行军,白天用标杆丈量山河,夜晚就在油灯下与算珠对话,让一串串数字在指间生长成铁轨的模样;遇到塌方险情时,老兵们把年轻人往安全处一推,自己转身迎着落石冲上去,背影在烟尘里站成最挺拔的路标;当第一列火车驶过亲手修建的桥梁,有人对着汽笛响起的方向敬礼,泪水混着汗水淌过黝黑的脸庞,在阳光下折射出比钢轨更亮的光。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坚守。马老师翻开一本蓝皮工作日记,某页铅笔字迹已洇开毛边:"今日零下二十度,钢轨冻得发脆,同志们轮流用体温焐化连接部件,手掌贴上钢轨的刹那,像握住了一块烧红的烙铁。"另一张泛黄的合影里,十几名战士站在刚打通的隧道口,煤灰在脸颊上画出黑白分明的沟壑,笑容却比洞口倾泻的阳光更炽烈。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壮阔史诗,更是"一寸钢轨一寸心"的赤诚绝唱。
红卫隧道的岩壁上,凿痕如繁星闪烁。当实践团成员的指尖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印记,仿佛能听见半个世纪前钢钎与岩石碰撞的铿锵,那声音穿过时光隧道,依然震得人心头发颤。马老师望着隧道深处的幽光,轻声说:"铁道兵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在血脉里的基因。"这基因,藏在成昆铁路每公里铁轨下长眠的忠魂里,藏在鹰厦铁路"三天一公里"的奇迹里,更藏在代代相传的心跳节奏里。
如今,这基因正以新的姿态苏醒。实践团的同学们用镜头捕捉老物件的皱纹,让短视频里的钢轨反光,照亮更多年轻的眼眸;他们整理的工程档案,在校园宣讲中长出翅膀,驮着往事飞向更远的讲堂;更有人将"志在四方"的军歌刻进专业课本,立志让新时代的铁轨,延续前辈们未竟的丈量。就像老厂房外那株老槐树,根系深扎在历史的岩层里,枝叶却始终向着未来伸展,每年都抽出新的绿芽。
离去时,暮色正为铁三处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远处高铁呼啸而过的声浪,与老厂房里旧机床的静默形成奇妙的和弦。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当年建设者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钢铁经纬,如今正载着新时代的梦想飞驰;而那些熔铸在钢轨里的坚韧与赤诚,早已化作民族血脉里的钙质,让每一代奋斗者的脊梁,都挺得像钢轨一样笔直。铁轨延伸处,既是地理的边疆,更是精神的远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竟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