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数字化赋能社区发展的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日,“逐梦青春”突击队走进燕塘社区,开展立体构成主题课程。课程以立体建筑创作为载体,将空间认知培养与数字化思维启蒙相结合,为青少年理解“数字化如何塑造社区”搭建实践桥梁,助力智慧社区建设从童心起步。
本次课程面向社区儿童,围绕“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设计教学内容。团队结合燕塘社区建筑特色与数字化发展需求,精心开发简易立体模型模板,将“社区公共设施”“居民楼”等真实场景融入教学,引导孩子们在创作中感知“实体模型与数字规划”的关联——立体构成的每一笔线条、每一处折痕,都是未来用数字软件建模、用智能系统规划社区的基础逻辑。课堂上,志愿者以“画地基定框架、剪墙体分结构、折轮廓立形态”三步法为核心,通过“一对一示范+小组互助”模式,指导孩子们将对社区的观察转化为立体作品。有孩子为模型添加“智能充电桩”“共享花园”,正是对数字化社区生活的朴素想象。
本次活动中,青少年们共完成了32件立体建筑作品,包含社区公共设施、建筑物等多种类型,其中6件富有创意的作品被评选为“模范模型”进行展示。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主动思考社区建设相关问题,有学员提出“用模型来规划社区改造”的想法。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出课程对“实践—规划”思维的有效启发,还在提升大家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本次立体构成课程,既是空间思维的训练,更是数字化赋能的启蒙——孩子们手中的“社区花园”“服务站”模型,看似是卡纸折剪的成果,实则是未来用BIM技术建模、用大数据优化社区布局的雏形。立体构成中培养的空间逻辑,正是数字化设计的核心能力;模型创作中萌发的“规划意识”,恰是智慧社区建设最珍贵的童心动力。
智慧社区的根基,既藏在每颗爱创造的童心里,更藏在“从手工到数字”的思维衔接中。那些在卡纸上立起来的小建筑,是孩子们写给社区的“数字情书”,也是“逐梦青春”突击队扎根社区、以实践衔接童心与数字未来的生动注脚。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课程内涵,让更多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数字化的力量,让智慧社区的种子在童心沃土中扎根生长,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佳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