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星火接力,“潼”心筑梦实践团于金龙社区青少年之家开展“艺术素养”主题支教课堂。课程围绕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国建筑智慧体验”两大主题,通过沉浸式文化解构与实体化手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让青少年感受和体验绘画、泥塑的魅力,鼓励青少年主动创新,在创作中表达自我,为当地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艺术宝库的窗口,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美育的土壤中扎根萌发。
▲图为学生正在制作彩泥(毛玉贤 摄)
民族服饰件件美
以绘画实践为载体,实践团成员熊金通过互动问答引入中国多民族服饰文化主题。而后依次解析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六大民族服饰的设计智慧与文化符号(如蒙古袍的草原功能性、苗族银饰的历史叙事);随后引导学生分步骤完成民族服饰单:先勾勒服饰轮廓结构,再依据民族特色填色(如傣族的清新绿粉、满族的华艳红紫)。最厚邀请学生上台分享作品,深化“服饰即文化密码”的认知,培育对中华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审美能力。
▲图为学生展示民族服饰单(毛玉贤 摄)
指尖上的中国建筑
课程聚焦彩泥手工创作,从传统民居(四合院、土楼)、古代建筑(故宫斗拱)到现代地标(鸟巢)三大维度,剖析中国建筑的科学智慧与美学逻辑(如土楼的圆形通风设计、四合院的伦理象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揉、捏、刻等九大彩泥技法,亲手还原经典建筑结构,在立体构建中直观体会“墙倒屋不塌”的榫卯哲学。
▲图为课程引入阶段(毛玉贤 摄)
此次课堂引导学生将所学转化为 “可操作、可带走、可展示”的创意成果,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悟”的过程中,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民族艺术启蒙与审美能力培育。更是以志愿服务之力,精准填补乡村美育资源空白的切实行动,亦实现了“文化自信扎根心灵”与“传统创新双向赋能”的深层目标。当地儿童骄傲地举起自己完成的作品时,展示的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份对“我从何处来”的文化认同,一份“未来向何处去”的创新底气——民族艺术的根脉已在他们的心田抽枝发芽,静待繁花似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参课学生合影(程坪 摄)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文化认知与艺术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暑期支教课程中融入民族艺术,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增强其民族认同感。让文化自信扎根心灵、让传统美学赋能创新思维,焕发新的生命力。
(熊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