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徐竟超)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走进十堰市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铁道兵历史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通过馆内丰富的文物史料与场景复原,团队成员沉浸式回溯了铁道兵在十堰地区的奋斗历程,重温那段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建设史诗。
图为“铁脉薪传”团队馆前合影。徐竟超 供图
此次调研聚焦博物馆内的铁路主题展区。步入展区,气势恢宏的场景复原与巨幅历史照片即刻将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泛黄的影像中,铁道兵战士身着朴素军装,在崇山峻岭间挥镐抡锤、开山凿石,斑驳的画面仿佛仍在回荡着开山炮的轰鸣与建设者的呐喊。
展区史料系统梳理了铁道兵与十堰的深厚渊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打通区域交通命脉,铁道兵部队奉命进驻十堰,全力投身襄渝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在艰苦卓绝的施工环境中,他们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信念,在鄂西北的群山间筑起钢铁动脉。
图为十堰市火车站沙盘中的地理位置。徐竟超 供图
史料中,5804部队班长张明的事迹尤为震撼。1973年10月,在十堰鲍峡段铺设钢轨时,重达三吨的钢轨突然失控,直冲向身旁战友。危急时刻,张明毫不犹豫地冲上前,用身体护住战友,自己却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这样的牺牲并非个例,铁道兵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前无险阻、前无困难”的誓言,为十堰的交通发展乃至国家建设付出了巨大代价。
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触摸锈迹斑斑的施工工具、凝视泛黄的战地日记,更直观地感受到了铁道兵精神的厚重。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十堰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印记,更是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
图为队员们探讨十堰市火车线路问题。周文淼 供图
如今,铁道兵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丰碑始终矗立。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建设者仍需传承这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与“舍生取义、甘于奉献”的担当。从襄渝铁路上的枕木到如今十堰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铁道兵精神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征程上续写奋斗篇章,为城市发展与国家进步注入不竭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竟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