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刘嘉茹、姚逸雯)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芃星灼华”突击队的志愿者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河源市新江街道龙尾坝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豆嵌山河志,童描故里情"主题活动。志愿者们以豆子为媒,带领社区儿童手把手“豆”建河源和中国地图,同时引导孩子们识记家乡地图和中国地图。志愿者们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家乡风貌和祖国疆域,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乡土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五谷丰登绘山河,乡土教育润童心
课堂伊始,志愿者老师通过提问互动,引导孩子们认识家乡河源的地理位置和中国地图。“我们现在位于哪个省?”孩子们大声并准确地回答:“广东省!”随后,老师展示了家乡河源的地图,11岁的刘锦鸿准确指出:“我们在源城区!这里!”老师以豆子为颜料,指导孩子们用红豆、绿豆、黄豆等五谷材料填充地图,寓意“五谷丰登”;并特别强调了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地图拼贴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祖国的完整与统一。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讲授豆子作画的步骤 刘嘉茹/摄
空间认知启智慧,美丽中国共守护
在准备动手实践时,志愿者老师将孩子们分成两边,一边负责河源地图,另一边则负责中国地图;同时还布置了任务——孩子们需准确说出豆子覆盖的地区和省份名称。孩子们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把一颗颗豆子填满地图,过程中不忘互相提问彼此,加深对地图的熟悉度。在孩子们的妙手下,原本平面的地图变得立体,仿佛有了生命力。孩子们通过团队协作与反复练习,不仅理解了家乡在祖国版图中的位置,还记住了中国疆域的辽阔。
▲图为孩子们”豆“建河源和中国地图 成宛芸/摄
这堂课不但让孩子们体验了豆子作画的乐趣,而且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传递了家国之情。用豆子作画是一种形式,但希望孩子们对家乡的爱和对祖国的爱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孩子们自身的实践行动。“芃星灼华”突击队队员们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教学,让小朋友们对艺术创作有不一样的认识,更进一步的是让孩子们传递家乡情谊和爱国之情,从“小我”上升到“大我”,变得更加有责任、有担当。”这不仅是一节美术课,更是一节爱国教育课
。
▲图为豆子创作中的中国地图 姚逸雯/摄
巧手创新传薪火,国旗党旗映初心
除了豆子创作,孩子们还发挥想象力,用彩纸剪出国旗和党旗元素,粘贴在地图旁。一面面鲜艳的旗帜与五谷地图交相辉映,传递出“童心向党”的赤子之情。志愿者老师还借此机会讲解了国旗和党旗的含义,让孩子们在艺术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
▲图为豆子创作的河源地图成果 姚逸雯/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芃星灼华”突击队与龙尾坝社区联合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以艺术文化为纽带,在孩子们心中架起连接家乡与祖国的情感桥梁。在豆子地图创作课上,志愿者老师们带领孩子们用五谷杂粮拼接祖国版图,当一粒粒豆子在胶水的黏合下逐渐勾勒出疆域轮廓,抽象的祖国概念化作触手可及的创作成果,五谷和艺术也能感受到家乡的亲切与祖国的宏大。孩子们不仅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加深了对祖国疆域的认知,更在协作交流中体会到家乡在祖国怀抱中的坐标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之间真诚的合作交流,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每一张丰富多彩的地图,都是孩子们努力的见证,都表达了爱家乡、爱党和爱国的热忱。“芃星灼华”突击队队员们相信本次活动会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家国情怀的种子,随着他们的成长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认同。
撰文 | 刘嘉茹、姚逸雯
图片 | 成宛芸、刘嘉茹、姚逸雯
审核 | 吴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逸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