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曾振红、孙嘉娴、黄琳斯) 7月15日,佛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潮韵乡行实践团借“三下乡” 社会实践之机,走进潮州市潮安区林氏家庙,探寻以林大钦为代表的状元文化。这座承载着潮州历史记忆的建筑,因纪念明朝嘉靖年间首位文科状元林大钦而闻名,实践团成员在残垣与古树间触摸数百年未断的文脉,探寻传统精神的当代传承路径。
▲图为林氏家庙正门 郑泽杰摄
▲图为管理员向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介绍林氏家庙 姚俊凯摄
林大钦,这位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走出的才子,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 年),以 21 岁之龄高中状元,成为明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他的殿试之作《廷试策》,直击 “冗员、冗兵、冗费” 的社会弊病,提出一系列革新主张,展现出非凡的见识与担当。然而,命运弄人,他英年早逝,34 岁便离开了人世,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图为林大钦简介 姚俊凯摄
林家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专为纪念林大钦而建,既是林氏宗族祭祀先贤、凝聚宗亲的精神家园,也是传承状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宗祠初建时规模宏敞,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每逢科举相关节庆,族人和学子纷纷前来祭拜,香火鼎盛。然而在文革时期,宗祠遭受严重破坏,匾额、碑刻等文物损毁殆尽,主体建筑多处坍塌;改革开放后,经地方政府支持与林氏后人合力修复,按原貌逐步重建,重现了历史风貌,成为当地活化状元文化的重要地标。
▲图为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在村干部林航带领下参观林氏家庙 谭铭宇摄
▲图为状元牌匾 姚俊凯摄
牌坊后方的庭院中,两棵苍劲的古柏傲然挺立。“左边这棵是林大钦亲手栽种的,右边那棵是后世补种的。” 村干部林航指着罗汉松向成员们介绍,“老辈人说,林大钦一生刚正不阿,不媚权贵,这棵树受他品格感召,几百年风吹雨打从不弯折,你们看它的枝干,笔直得像一把剑。”实践团成员抬头仰望,发现林大钦手植的柏树果然挺拔如峰,与旁侧略斜的柏树形成鲜明对比,不禁为这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观所触动。
▲图为林大钦手植罗汉松 谭铭宇摄
随后,村干部林航结合宗山书院的历史影像,向实践团讲述了林大钦童年苦读的故事。这位幼时家贫的学子,无力支付学费,便每日放牛至私塾外,将牛缚在树下后悄悄偷听授课。有一次日暮归家,父亲见他牵牛进门,随口道“小子牵牛入户”,他当即骑上牛背回对 “状元骑马回家”,机敏天赋令人称奇。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曾为同窗代答难题,其才华被塾师郭绵山赏识,不仅获免学费,更获赠笔墨纸砚,得以正式入学。“当地还流传着他能言善辩、连神灵都愿意迁就他的传说呢。”村干部林航补充道。实践团成员们一边聆听,一边记录,对林大钦的求学经历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图为村干部林航向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介绍林大钦生平事迹 姚俊凯摄
离开宗祠,实践团在村干部林航的带领下前往林大钦状元府。这座府邸占地面积广阔,沿中轴线分布着前厅、中堂、后寝,两侧辅以书房、厢房、花园,尽显明清官宅规制。踏入府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门由数块完整巨石拼接而成的门框,每块石头高约 4 米,严丝合缝,历经数百年仍稳固如初。“这些巨石是从数十里外的山区运来的,古人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运输、吊装,至今还是个谜。”村干部林航说到。府内的房梁则诉说着岁月沧桑,“饥荒年代,不少完好的房梁被拆去换粮食,现存的要么因结构关联无法拆除、存在坍塌风险,要么已经腐朽。” 实践团成员缓步参观,希望能通过残存的构件,想见当年的状元府风光。
▲图为状元府遗址 谭铭宇摄
▲图为村干部林航带领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参观状元府遗址 谭铭宇摄
游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随村干部林航返回林氏家庙。村干部林航望着庭院中的罗汉松,感慨道:“状元文化在潮州绵延数百年,人们敬重状元,不只是羡慕功名,更看重其中的精神—— 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品格的坚守,是期盼自己能成就事业、后代能为国贡献的情怀。林大钦的刚正不阿,早已是潮州人刻在骨子里的骄傲。”
▲图为村干部林航向实践团成员讲述状元文化在潮州地区的重要性 姚俊凯摄
此次调研让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大家表示,通过实地探访,不仅直观感受到了状元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勤学笃志、刚正不阿的精神内核。作为青年学子,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入挖掘状元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专业所长,探索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宗祠、状元府等历史遗迹,用新媒体讲好林大钦的故事,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图为村干部林航与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合照 谭铭宇摄
(通讯员:曾振红、孙嘉娴、黄琳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