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段霖、崔愉悦、王思琪)选果、削皮、切块、蒸煮、反复晾晒……这凝聚着时间与匠心的“四晒三蒸”,造就了独特的地方风味。7月18日,在广东省揭阳市地都镇一座老宅里,年逾七旬的邹堂梨脯制作技艺传承人为伯向围坐在旁的华南师范大学初心如磐突击队队员们娓娓道来。队员们一边品尝着用梨脯冲泡的甘醇茶饮,一边聆听为伯讲述这项饱含时间与匠心的古老技艺。
▲图为邹堂郑氏祖祠
匠心传承:古法梨脯蕴新生
金黄的梨片承载着的不只是匠心,更有传承者深刻的思考。生产模式上,像为伯这样的农户大多处于自产自销、个体经营的状态,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抵御风险。市场方面,销售渠道极其单一,主要依靠“熟人介绍”,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而“从外地进口”、“品质比较差,梨脯味道比较淡”的产品凭借价格优势,严重挤压了本地正宗但成本更高的邹堂梨脯的生存空间,导致“青皮梨竞争力不足,销售量不太大”。
▲图为队员访谈邹堂梨脯技艺传承人
面对困境,并非没有探索的微光。队员在调研中发现,地都镇正尝试寻找破局之路。政府“鼓励一起卖”,利用新媒体力量提升知名度、拓展销路,体现着推动合作社整合或品牌联盟的潜在方向。“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介入本身也是一种探索: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将梨脯古法工艺深度融入文旅路线中,通过研学体验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其匠心价值,以文化赋能市场培育。
碧水寻机:蟹业升级盼支撑
“雨下太多,虫害严重,收成不乐观。”“想往线上销售发展,希望能尽快注册一个品牌。”队员们还带着问题清单,走入田间地头、塘边棚下,与农户、经营者面对面,倾听最真实的产业心声,记录下乡村振兴路上亟待破解的共性难题。
▲图为地都蟹塘
在钱后村的蟹塘边,队员们看到了“水上经济”升级的契机。面对蟹农对提升收入、改善设施、拓展销路的期盼,地方积极对接资源,计划引入高校水产养殖专家,为地都蟹的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破解“自己摸索”的困境。同时,聚焦品牌塑造与渠道拓展,地都蟹产业有其稳定的专卖店销售网络。“最远可以卖到东北”,鲜美的地都蟹已经突破地域限制,“游”上更广阔消费者的餐桌。
兰香蕴变:美丽经济谋跃升
步入兰花种植基地,“美丽经济”的升级之路同样令人振奋。经营者提到,去年当地政府对园区十分重视,通过邀请电视台采访报道、主播带货加以宣传推广。基地自身也在探索线上销售,发展方向十分明确,但也存在疑难病虫害等“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有待引入高校资源,对接农业技术支持。
▲图为兰花养殖基地
知行合一:匠心启新绘蓝图
一天的密集调研,从一碟梨脯开始,串联起古村落的沧桑、兰花的芬芳、鱼塘的生机……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蕴藏在“四晒三蒸”般代代相传的匠心坚守里,也孕育于拥抱变化、寻求突破的创新探索中。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地都镇资源的丰富多样与独特性,也触摸到特色产业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具体掣肘。
突击队不仅是倾听者,更是连接者、赋能者和探索者。他们正将梨脯的“四晒三蒸”匠心、地都蟹的塘间活力、兰花的温室芬芳,与红色文化、古村历史深度编织,设计一条融合“红色铸魂、非遗体验、自然科普、产业认知”的特色研学实践路线。将调研的思考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助力地都镇的每一份独特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乡村产业振兴的密码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清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思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