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言传凉山普,语通四方情”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5-07-19 22: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宏迪   阅读 77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开展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进一步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7月6日至7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鸽志愿服务队一行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的的喜德县开展普通话推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喜德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聚居区腹地,彝族人口占比达90.5%。其中,光明镇彝欣社区共安置群众1698户,石门社区安置群众381户,是推广普通话,加强文字教育的重点地区。实践团队来到光明镇彝欣社区、石门社区,通过走访调研、点位宣传、趣味培训、红色课堂等方式开展普通话调研和推广活动,以文化凝聚共识,以共识汇聚力量。

喜德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腹地,彝族人口占比达90.5%。作为该县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光明镇彝欣社区共安置群众1698户(含易地扶贫搬迁1399户、7084人),石门社区安置381户、1986人。这两个社区不仅是民生改善的示范点,更是乡村振兴政策宣讲和普通话推广的关键阵地。

7月6日,在喜德县团委的积极协调与细致对接下,实践团队深入两社区活动中心,通过精准调研当地居民语言基础与实际需求,以多元化方式创新开展推普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地调研,走访交流真情

活动前期,7日早上,实践团队来到社区活动中心,深入街头巷尾,走访当地群众,调研了解当地居民语言基础与实际需求。实践队员前往彝欣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采用“问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了解了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习惯、使用频率、使用场景等,深入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学习意愿和对普通话推广活动的认识。分析得知,当地居民日常交流以彝语为主,青少年群体凭借学习场景优势,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高;老年群众能听懂一些却不能很好的使用和表达,除缺少系统性的学习外还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但对普通话的推广,大家都表示赞成与支持,期待参与后续线下培训与趣味课堂。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习惯、使用频率、使用场景,更全面了解当地语言情况,团队还深入农贸市场与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研。在农贸市场,队员们发现语言障碍直接影响商户议价、交易等环节;在农田里田间,农户反映语言不通制约了农机操作、农资采购、技术学习等生产活动。这些发现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精准方向。调研期间间隙,团队及时召开开展线下下“碰头”会,结合居民提出的发音难点、学习需求等问题,微调了后续培训的不断调整优化活动方案,让内容更贴合当地实际。同时活动间隙,队员们还前往参观了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通过展品直观感受彝语特点与文化底蕴,为后续教学中兼顾民族文化、优化双语指导积累了素材。

摆摊设点宣传紧扣民意便民服务同行人心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在彝欣社区广场搭设推普宣传摊位。一方面,队员们向过往彝族同胞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结合日常交流、外出务工等生活场景,阐释普通话在沟通协作中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团队设计“跟音跟读正发音”、“绕口令趣味挑战”、“易错字精准纠错”、“经典短文朗诵”等互动环节游戏,吸引众多大小朋友驻足体验,在交流互动中传宣传推广递普通话知识。

筑梦领航,推普课堂传薪火沐“童心”

活动第五天活动中期,实践团队在社区开展推普文化小课堂。团队采用“学、引、用、绘”相结合的模式开启了普通话特色课程的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面对面“学”发音基础,肩并肩“用”语言表达手拉手“引”文化活水,心贴心“绘”伟大梦想。

队员们通过趣味识字、诗歌朗诵、绕口令、击鼓传花等趣味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读音,掌握音韵的律调,从词到句,从语调到发音,引导学生体验普通话的形美韵美音美。“彝汉双语识字擂台”课上,孩子们举着绘有“索玛花”“高铁”的卡片比拼发音。“四是四,十是十,学好普通话,山货能卖十块四”等绕口令,将平翘舌音难点转化为欢乐记忆点,特色课堂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绘画课上,孩子们用小手描绘着心中的家乡并用普通话分享画作,从“火把节的红色火焰”延伸到“连通山外的银色铁路”,平仄顿挫的童声、勾勒填涂的画笔,表达着自己的梦想和对祖国的热爱。一平一仄,流转华夏音韵;一笔一画,勾勒乡土深情;一史一迹,传承团结精神。实践队用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让“说好普通话,画好中国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用“学、引、用、绘”相结合的模式:面对面“学”发音基础,手拉手“引”文化活水,肩并肩“用”语言表达,心贴心“绘”伟大梦想,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民族记忆与时代梦想的桥梁。

语”歌同行,红色教育践初心

红色课上,队员生动讲述了“彝海结盟”,彝族人民慷慨接待、竭力支援红军的历史故事,昔日歃血为盟见证民族团结与真情,今日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节撼动着孩子们的心灵。课堂接近尾声,大家齐声合唱:“亲爱的母亲……”,一字一句,落笔生花,一升一降,婉转悠扬,伴随着最朴实亲切的旋律,孩子们用稚嫩而又富有激情的歌声,谱写着一颗颗满怀赤忱与梦想的心。

课程中,实践队员还通过讲述“彝海结盟”的红色历史,延伸至两弹一星时期各族科研人员合作事迹——凉山彝族工程师参与卫星设计,汉族科学家扎根西部荒漠,强调不同民族科研工作者以团结智慧托举大国重器。期间,队员们还参与了当地彝族火把节,在篝火与欢歌中沉浸式感受彝族文化的热情与厚重,这份体验也让后续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融入更显真挚。

技能培训,强基赋能促发展

活动后期,实践队针对当地留守妇女开展普通话职业应用技能培训,为他们讲解求职技巧、工作穿搭和礼仪。

活动最后三天,实践团队创新开展推普技能专项培训。队员们采用“理论+实践”的创新模式,精心设计"模拟导游""电话沟通"等八大实用场景,让学员大家在角色扮演中提升实战能力。

十三天的实践活动,在彝族群众的拥护声和彝族孩子的欢笑声中落下帷幕。团队以“调研-实践-培训”形成推普闭环,完成问卷1000余份,开展了3000余人次的语言服务。队员们深入基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躬耕实践,以青春之行助力乡村振兴,为普通话推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字一句普通话,一笔一划方块字。当推普实践融入彝族聚居区的烟火日常,青年力量必将化作索玛花旁的传声筒,在彝语与普通话的对话里,串联起民族文化的根脉,成为彝乡发展的同行者。让青年共乘推普之舟,扬起文化自信的风帆,在助力民族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劈波斩浪、乘风远航!

培训成效显著,90%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朗读指定段落,75%的学生可流畅进行日常对话表达。培训后,孩子们在普通话交流中更自信,主动用其分享家乡故事、介绍彝族文化,展现出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传播意愿的双重转变。

言传凉山普,语通四方情 

十三天实践收官之际,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得益于团队的精心筹备,更离不开喜德县团委的精心协助,以及喜德县人民的淳朴热情——从社区街巷的正音指导到推普课堂的热烈讨论,从孩童标准的诵读声到老人尝试用普通话问路的场景,团队以“调研-实践-培训”形成闭环推普线路,期间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余份,回收980余份,回收率达98%,完成了2000余人次的语言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字一句普通话,一笔一划方块字,齐力推普助振兴,千言万语绘中华

当推普实践融入彝族聚居区的烟火日常,青年力量必将化作索玛花旁的传声筒,在彝语与普通话的对话里,串联起民族文化的根脉,成为彝乡发展的同行者。未来,推普的脚步将继续踏遍凉山的村落与田野,让普通话与彝族文化共绽光芒,持续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宏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