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汤乐奕、刘佳雨、潘沿羽)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青年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担当,增强对安宁疗护等公共健康议题的关注与实践能力,近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宁心守护,爱不终断”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开展为期一日的专题调研与陪伴式志愿服务。此次实践以“生命终章的温度”为主题,聚焦临终关怀理念在老年康复机构中的落地情况,力图通过实地观察、医护访谈与患者陪伴,深入了解安宁疗护的真实运行样态与人文价值。
▲图为实践成员开展调研前合影
实践团队由四名成员组成,活动当日抵达浦东新区老年医院三病区。团队成员在医院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完成了身份登记与物资领取,并接受了专业的岗前培训。院方王华萍主任亲自为学生们开展了安宁疗护志愿服务基础培训,内容涵盖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志愿者应有的服务态度以及常见心理应对方法。王主任指出,安宁疗护并不只是简单的“等待死亡”,而是围绕“舒适、有尊严地离开”这一目标所开展的多维度照护服务,需要志愿者具备细腻的共情力、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意识。
▲图为医院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进行实践培训
随后,团队成员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进入病区开展一对一陪伴服务。第一位交流对象是80岁的陶爷爷。陶爷爷罹患肝癌,长期卧床,但面对年轻志愿者的陪伴,他显得格外精神。他谈起自己年轻时在郊区种桃的日子,语气激动、神采奕奕。特别是提到“第一批水蜜桃”的时候,他眼中泛起了光。“最早熟的桃子吸足了养分,是最甜的。”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对季节更替的熟悉,透着他对生命中质朴劳动的珍视。离开时,他微笑着挥手告别,场景温暖而有力。
接着,成员们陪伴了92岁的严爷爷。他一边翻阅着医院发放的康复小册子,一边讲起自己年轻时在青海、新疆等地参与化工工程安装与建设的经历。他特别提到,自己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乐观生活,即使腿脚不便、年事已高,仍保持规律作息和每天读书的习惯。他笑着说:“人只要还在呼吸,就得向阳而生。”那一刻,成员们无不动容。
▲图为实践队员陪伴严爷爷
第三位交流的对象是86岁的张奶奶。她见到志愿者第一句话就是“我最感谢的就是共产党!”接着她聊起自己的儿孙,一口一个“太婆”,清楚地数出七个曾孙的名字与年纪。她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的病情与伤口,用平和的语气讲述手术后的恢复过程,还特别热情地邀请志愿者吃她儿子带来的西瓜。分别时,她满脸笑意,用力朝大家挥手道别。
▲图为实践队员陪伴张奶奶
最后一位是91岁的陈奶奶。她坐在病区走廊边,热情地与过路的患者与护工打招呼,满脸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感。她说:“儿子女儿都轮着来送饭,其实我自己一个人吃吃就好啦。”虽然嘴上说着“随便吃”,但语气中透着幸福。她拉着志愿者的手不肯放,说希望以后还能见到大家。成员们离开时,她仍坐在原地,不停向大家挥手,像在送别亲人一样。
▲图为实践队员陪伴陈奶奶
几位老人的人生故事、坦然态度和温暖回应,给实践队员带来了深刻的触动,也帮助他们更加具象化地理解了安宁疗护的本质——在生命最后的阶段,不是抗争,而是尊重;不是放弃,而是体面的转身。
团队成员将在接下来的调研中持续关注安宁疗护的社会认知度、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落地路径,以及志愿服务对医疗人文实践的促进作用,努力为构建更有温度的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沿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