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暑气蒸腾的午后,黄石港区覆盆山社区暑假“爱心托管班”里,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班会正悄然播撒绿色的种子。支教队员魏雪颖以细腻的观察、诗意的表达与严谨的阐释,为五年级的孩子们铺开一幅人与自然共生的画卷,让环保的理念超越口号,化作可感可知的生命教育。
班会伊始,魏雪颖以一组静默的影像展开叙事:从冰川消融后裸露的岩床,到被塑料微粒侵占的海洋,从雾霾中模糊的城市轮廓,到干裂土地上枯萎的禾苗。这些画面如无声的叩问,让孩子们在视觉震撼中触摸环境与生存的深层关联。地球的肌肤是土壤,血脉是河流,呼吸是森林,而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前行,都植根于这方天地的馈赠。当工业废气染灰了天空,当生活污水弄脏了河流,当过度砍伐剃光了山岭,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风景,更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根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饶的物产,皆是自然慷慨的给予,亦是需要悉心呵护的珍宝。她援引本地生态变迁的轨迹:曾经“鱼虾戏浅滩”的内河,因沿岸排污一度沦为“臭水沟”,经数年治理才重现粼粼波光。这一去一来的转折,恰似一堂生动的生态课,让孩子们懂得,环境保护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与家门口的每一缕清风、每一寸绿意息息相关的责任。
在阐释环境保护的意义时,魏雪颖将宏大命题拆解为层层递进的维度。于自然而言,这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密钥——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每一片绿叶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每一条溪流都在滋养生物多样性。当我们守护一棵树,便是守护一群鸟的家园;当我们净化一汪水,便是守护一域鱼的乐园。物种的存续与自然的节律,从来都与人类的行动同频共振。于人类自身而言,这是保障生命质量的屏障。污浊的空气会侵蚀呼吸的通道,污染的水源会损害肌体的健康,被毒素渗透的土壤会让餐桌失去安全的根基。一棵成年乔木每日可吸收1000克二氧化碳,释放750克氧气,相当于10个人一天的呼吸所需;一亩湿地每年能净化200吨污水,其生态价值远超任何人工净化系统。这些数字背后,是自然对生命最温柔的守护,亦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反哺之责。于文明传承而言,这是延续未来的契约。从刀耕火种的先民敬畏自然,到现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始终映照着文明的高度。塞罕坝林场的变迁便是明证: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荒漠长出百万亩林海,不仅锁住了黄沙,更孕育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这恰是环保最深刻的意义——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让文明的火种在永续的生态中代代相传。
理论的阐释终要落地为可触的行动。魏雪颖将环保实践拆解为孩子们踮脚可及的日常。她展示的旧物改造成果里,矿泉水瓶化身蓄满绿意的小花盆,废纸箱变成整齐的文具收纳盒,旧报纸折成轻盈的纸鸢——这些物件褪去废弃的标签,在巧思中重获新生,恰如资源循环的微缩模型。她细数生活里的绿色密码:淘米水浇灌窗台的绿萝,让水循环出诗意;随手关灯时,光影的明暗交替间藏着能源的珍贵;分类投放的垃圾,在中转站开启新的旅程。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是构筑生态防线的砖瓦。她特别强调,环保从来不是孤立的修行,而是一场集体的奔赴。当一个孩子提醒家人自带购物袋,当一群少年周末为社区绿植浇水,当更多人加入这场行动,涓滴之力便会汇聚成改变环境的磅礴伟力。
班会的尾声,孩子们凝视着窗外的梧桐树,叶片在风中舒展的姿态,恰似生命对阳光的应答。魏雪颖指着那片绿意说道,每粒种子都藏着参天的梦想,每颗童心都能孕育环保的希望。这场班会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对自然的敬畏;没有强制的承诺,却让行动的种子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当孩子们带着新的认知走出教室,他们眼中的世界已添了几分温柔——看见落叶会想起土壤的孕育,遇见流水会念及鱼虾的栖息,拾起垃圾会懂得责任的分量。
这场夏日里的绿色启蒙,终将在时光里生长。或许未来某天,这些孩子会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会是生态保护的践行者,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续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而此刻,覆盆山社区的暑托班里,那抹悄然萌发的绿意,已预示着一个更清澈、更丰盈的未来。
(通讯员:魏雪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