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二十四节气,启迪华道孩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9 22: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倩 欧阳仪颖   阅读 8.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7日下午,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乡村课堂,湖北师范大学满天星实践队的队员,在阳新华道完全小学开展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班会。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们更多时间是与爷爷奶奶等长辈相伴,在情感和教育资源上相对匮乏。

班会开始,队员欧阳仪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孩子们揭开二十四节气的神秘面纱。从节气的起源讲起,讲述古代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了这一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她还提到,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划分,更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立夏时,天气逐渐炎热,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而霜降后,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大,就得适当增添衣物,预防感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节气就在身边,时刻影响着大家的衣食住行。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她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分类讲解。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归为一类,它们是季节更替的重要节点,清晰地划分出四季的界限,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像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逐渐恢复生机;而冬至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此后阳气渐生,新的循环又将开启。把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节气归为农事类。惊蛰时节,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也拉开了春耕的序幕;小满时,农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提醒农民们要加强田间管理。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古代劳动人民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通过这样的分类,孩子们对节气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明白了不同节气在自然变化和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在分享节日习俗环节,她准备了丰富的内容。说到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贴春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放鞭炮则有驱邪避灾之意。在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包粽子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用糯米、红枣、粽叶等食材,包出形状各异、美味可口的粽子;赛龙舟则是一项极具团队合作精神的运动,众人齐心协力,在江河中奋勇争先,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些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孩子们通过彩笔画出心中的春夏秋冬,“家”似乎是最突出的主体,无疑表现了他们对亲情和团圆的渴望。这些常年与祖辈相伴的留守儿童,在节气故事里找到了与土地、与时光的深层联结。当他们听闻清明祭祖的虔诚、冬至团圆的温暖,那些缺失的陪伴感,正通过传统文化中“家”与“传承”的密码得到温柔填补。二十四节气里藏着的,不仅是春耕秋收的规律,更是祖辈相传的生活哲学——就像爷爷奶奶念叨的“寒露脚不露”,既是时令提醒,也是代际关怀的延续。

这场班会也让队员们明白,对留守儿童而言,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典籍,而是能触摸到的温暖纽带。当孩子们学着念叨“春雨惊春清谷天”,当他们开始留意门前桃树何时开花、墙角蟋蟀何时噤声,这份对自然时序的感知,正悄悄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根。这根脉里,有对民族智慧的认同,有对生活细节的热爱,更有在漫长等待中生长出的韧性。

传承二十四节气,于这些孩子而言,是接过祖辈手中的时光罗盘,在独自成长的岁月里,依然能读懂自然的语言、感受文化的温度。而满天星实践队播下的这颗种子,终将在他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让这份属于民族的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里,永远鲜活。

(通讯员:欧阳仪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