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李得刚 徐富杰 马江涛 朱帅 罗朝琨)为响应贵州“富矿精开”战略。“黔炭π·智矿探索队”是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多支队伍中唯一一支深入煤矿一线开展实践的队伍,实践队是由3名教师和10名学生组成,内心充满着对煤矿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深入煤矿一线开展2025年暑期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抵达文家坝煤矿
心系群众,汗洒山涧河谷
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一群三下乡的毕节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走,让寂静的山林多了一份热闹。在煤矿人员及村地灾巡查员的带领下,开展地灾巡查、拉警戒线工作。实践队员们不畏艰辛、不怕流汗,用实际的行动书写青春之歌,让汗水洒在大地,锤炼自己,实践队员们用行动唤醒身上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穿梭在山林间
“地质灾害包括地裂缝、地面沉降、山体移动、岩石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巡查、自动化监测、工程治理 、第三方定期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赔偿方面有地灾搬迁、房屋维修加固、地上付着物补偿等。”煤矿地质灾害负责人介绍,为搞好地质灾害工作,安排专门的人开展地灾巡查工作。煤矿为开展好地质防治工作,建设安置点,同时也安排资金保障。
▲图为实践队员布置警戒线
科技赋能,危险自动报警
“雨量监测仪、位移监测仪,如果山体发生移动的时候,系统会发出警报,监测仪是连接地质防治系统的。”煤矿地质负责人介绍,裂缝变化时,自动化监测仪能更精确的发出警报,便于做出地灾避让、撤人的决策,技防+人防能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带的风险。警报发出后,地灾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核实,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地质灾害巡查员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队员们迅速投入到行动中。实践队合力重拉部分已损坏警戒线,俯身查看雨量监测仪;仔细检查位移监测仪,探寻每一丝细微的变化。正是这样的技防手段精准高效,这样的人防措施细致入微,这样的工程治理坚实可靠,三者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将地质灾害牢牢挡在萌芽状态,为煤矿的安全生产筑牢铜墙铁壁,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撑起防护屏障。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清理雨量器周边垃圾
▲图为位移监测仪
定期评估,预防地质灾害
煤矿购买第三方有偿服务,定期开展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定危险区范围,提出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区域建议。对煤矿而言,采煤工作面的布置是影响地面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而因“边界角”的存在,其影响范围往往大于所采煤炭资源的范围。煤矿布置新开采煤工作面时,须编制《XXX 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对开采区域的影响范围进行科学预测。根据评估结果,危险区域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危险性大区,坚决实施搬迁,让群众远离危险;危险性中区,及时进行房屋加固;危险性小区,持续开展沉降监测与巡查。
深入一线,书写实践篇章
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队员们了解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需要技术服务公司的专业支撑,需要煤矿主体的积极作为,多方力量同心同向,共同编织起一张坚不可摧的防治网络。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地质灾害巡查
科技是地灾防治的“加速器”,让监测更精准;协同是地灾防治的“粘合剂”,让力量更集中;责任是地灾防治的“压舱石”,让行动更坚定。多措并举之下,地质灾害对矿区及周边村民的影响被极大降低。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工作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精神,需要的是勇于担当的责任,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坚韧。队员的实践不单单是在办公室写材料、做问卷,更多的是深入一线的工作中体验。穿梭在大山之中,书写实践篇章,队员们的身体得到了锤炼,意志得到了磨砺,灵魂得到了升华,激励着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发光发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得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