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7月19日讯(通讯员 廖紫嫣)7月17日,岭南师范学院“物语乡行”突击队在珠海市斗门区新堂村党群服务中心,为14名儿童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课——“泥鱼笼里的非遗智慧”。该课程旨在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孩子们感受斗门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泥鱼习俗导入点燃传承热情
泥鱼笼编织技艺作为斗门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当地渔民适应滩涂环境、巧妙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课堂伊始,主讲郭老师展示了一个传统泥鱼笼模型,其竹篾编织的笼身散发着古朴的光泽。她向孩子们介绍,这是斗门地区流传了250多年的传统工具。随后,郭老师讲述了泥鱼笼的历史渊源:清乾隆三十年,虎山村村民黄元亨与其子黄子常在滩涂劳作时,共同发明了这种独特的捕鱼技艺。这门手艺后来流传至荔山村、马山村等地,成为村民的重要谋生手段。课堂上,通过视频展示村民使用泥鱼笼的场景,孩子们对鱼笼的结构和捕鱼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巧手编织小船,传承非遗技艺
随后,课堂进入“竹条小船”制作环节。郭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理解,小船的编织技法与泥鱼笼的核心工艺一脉相承,都蕴含着先民就地取材、巧手创造的智慧。在示范环节,她详细指导孩子们如何编织小船,将几根竹条放在一起“压一挑一”。接着,用橡皮筋将关键节点牢固绑扎,确保船体结构稳定。
图为老师帮助小朋友编“竹条小船”(彭盈盈 摄)
待船身成形后,孩子们拿起彩笔,在光滑的竹条表面认真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发挥想象力绘制喜爱的图案——有的画上跃动的鱼儿和波纹,有的描绘想象中的滩涂风光。郭老师特别启发孩子们:“就像我们的祖先将生存智慧编织进泥鱼笼一样,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的小小梦想‘编织’进这只小船里。”
图为小朋友认真地创作(彭盈盈 摄)
孩子们全情投入创作:有的屏息凝神,专注于缠绕竹篾、加固船体,指尖感受着竹材的韧性与温度;有的伏案精心描绘,每一笔色彩都寄托着纯真的心愿。整个制作过程洋溢着专注与探索的氛围。
成果展示体现创作喜悦
制作完成后,孩子们依次展示作品。郭老师仔细欣赏每一件作品,特别赞赏孩子们在绑扎手法、结构理解上对泥鱼笼技艺的初步领悟,亲切地称他们为“小小传承人”。最后,老师们和孩子们簇拥着作品合影留念,阳光洒在竹条小船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定格下这充满文化认同感的瞬间。
图为小朋友自豪地展示自己编的小船(彭盈盈 摄)
非遗之旅深植文化认同
图为活动结束后的大合照(彭盈盈 摄)
此次“泥鱼笼里的非遗智慧”非遗传承课是“物语乡行”突击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活动。通过这堂生动的手工课以及此前系列非遗活动的浸润,孩子们不仅亲手触摸了家乡的“活化石”,更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像泥鱼笼这样的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祖辈的生存智慧、地域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历史记忆,是值得他们了解、珍视并传承下去的宝贵文化财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盈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