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山东理工大学荧侦探实践团走进淄博市的多个社区,开展以肉品、奶品及饮用水安全为主题的走访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与居民面对面访谈、发放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居民在肉品、奶品、饮用水安全方面的认知与困惑,同时将团队研发的荧光探针检测肉品腐败技术与实际需求相对照,为食品安全科普与技术落地积累实践依据。
为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与想法,荧侦探团队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36位居民中,18-30岁年龄段占比56.62%,女性占比66.91%,且63.24%的家庭有老人、孕妇或婴幼儿等需特别关注食品安全的特殊人群。在食品安全关注点方面:选购肉品时,87.5%的居民会依据肉的颜色判断新鲜度,84.56%担心买到变质肉;购买奶品时,93.38%的居民首要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对于饮用水安全,75.74%的居民担忧重金属污染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高达79.41%的居民希望学习看懂食品标签的技巧,75.74%的居民期待掌握家庭辨别食品新鲜度的简单方法。这些明确的需求为团队后续科普活动的内容设计提供了清晰方向,凸显了问卷调研的实际价值。
基于问卷发现,实践团首先来到张店区胜利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团队观察到,不少居民采购酱肉、卤味等熟食后,习惯将其直接置于塑料袋中常温携带。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此类食品因缺乏冷藏而微生物滋生加快,腐败变质风险显著增加。团队发现,居民对熟食储存普遍依赖“尽快食用”的经验性认知,但对熟食在室温(尤其超过2小时)下未冷藏所导致的具体微生物污染及安全风险缺乏足够了解。此外,在肉类选购环节,虽然居民能运用颜色、弹性等感官特征判断生鲜肉的新鲜度,但对于真空包装肉类一旦开封后,其暴露于空气中变质速度加快的关键信息,多数居民缺乏清晰的科学认知。
图为荧侦探实践团成员进行走访调查 安思颖 摄
转至周村区长安社区,实践团在居民楼走访中观察到,部分家庭自制酸奶时,对发酵后的变质界限难以把握。有居民将凝固后略微出水的酸奶继续食用,仅通过“是否变酸”判断安全性,忽视了微生物超标的潜在风险。团队成员发现,这类自制食品的变质鉴别比预包装食品更复杂,居民的判断方式多依赖主观感受,缺乏科学依据。
图为荧侦探实践团对社区居民进行调研 闫伟鑫 摄
在张店区公园社区的调研中,实践团注意到居民对桶装饮用水的安全关注度较高,但关注点多集中在品牌与价格,对饮水机内胆清洁频率与水质变质的关联认知不足。部分家庭的桶装水开封后超过15天仍在使用,对水体是否滋生细菌的鉴别毫无头绪。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荧侦探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淄博市居民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此外还了解到,多数居民并不清楚该如何应对食品腐败问题,这也体现出,荧侦探团队在后续研发过程中,不应只拘泥于肉品腐败检测这一单一方向,更需以食品领域的全面发展为长远目标,这能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极大帮助。
荧侦探实践团在此次调研中不仅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明白了保障居民食品安全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今后,实践团的成员也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且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保障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方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