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王家镇分队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奔赴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开展以“在地化课程”为核心的支教活动。本次活动围绕“生态+文化+数字”三位一体实践体系,以“在地化”课程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探索教育帮扶新模式,助力国家乡村教育振兴战略。
为细悟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7月13日,支教队全体成员与王家镇团委干部张旭老师一同前往王家镇五尺道四里坡遗址,开展“重走长征路,厚植育人情”主题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信仰,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团干部张旭老师在五尺道四里坡入口处合照
一、历史回眸:五尺道与长征足迹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具有千年历史,曾是川滇交通要隘,也曾踏过一支改变中国命运的队伍——长征中的红军。
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一军团团部及所属红二师为策应主力战略转移进入珙县,沿此道北上,突破川南剿共防线,在石碑刻下"打倒军阀刘湘"标语。该道全程12公里,地势险峻,峭壁如削,至今留存红军宿营地遗址3处、革命标语岩刻5幅。2019年被纳入《四川省长征文化遗址保护名录》,现为宜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为红军长征过王家和王场济贫遗址纪念
星火支教队的成员们循着历史的微光,踏上这段被时光反复摩挲的路。
出发前几日,王家镇接连下了三天大雨,五尺道山路本就不好走:道路多半是用乱石和石板铺成,多数是高低不等的梯步,也有少部分泥巴路,又因雨后水位上涨,部分路段被溪水没过,需涉水而行。攀登途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年红军遇到过的困难:石阶因长期受山涧水流冲刷及苔藓、草木覆盖,普遍湿滑泥泞,队员们便相互扶持,紧抓路旁稳固的树木或岩石,谨慎地降低着重心,一步步踏实前行; 林间道路狭窄崎岖,部分区域则需手脚并用攀爬,前后队员默契配合,上方者探路引导、稳固支点,下方者托举背包、助力推送; 加之当日天气炎热、湿度大,汗水浸透衣衫,大家默契地分享着水源,在短暂的休整时互相扇风;原始森林中蚊虫密集袭扰,即使面颊脖颈留下红肿印记,步伐依然坚定。 纵然环境严苛,队员们依靠着紧密的协作与坚韧的意志,将重重阻碍一一化解,在湿滑泥泞与崎岖陡峭间,踏出了坚实而团结的足迹。尽管路况复杂、体力消耗较大,全体队员仍保持良好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相互照应、稳步前行,最终顺利抵达终点。
图为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队员们攀爬五尺道
这份在酷暑虫扰中彼此体恤、共克时艰的情谊,让他们对红军战士在物资紧缺,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革命情谊肃然起敬。亲身体验的疲惫与挑战,使他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八十多年前那场伟大远征的艰辛与伟大——红军先烈们面对的,是比这恶劣百倍的环境、匮乏万倍的物资、凶险千倍的追兵,却依然能够完成那史诗般的壮举。这脚下的泥泞、陡峭的山岩、恼人的蚊虫,化作无声的教材,让他们对“团结就是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五尺道,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石头冰冷的坚硬,更是那穿透漫长岁月、依然清晰可辨的生存的韧性与革命信仰的力量。” 实践队队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23级本科生牟子涵这样说。
二、星火相传:课堂赓续长征情
为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在乡土课堂焕发新生机,支教队贯彻“在地化”课程理念,结合在五尺道的实地调研成果,在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四年级托管一班开设了《五尺道与红军长征》课程,通过孩子们熟悉的山间小路,引出古道背后那些撼人心魄的篇章。
图为《五尺道与长征》课堂
课程首先以纪录片视频切入,通过还原雪山草地、围追堵截等历史场景,向孩子们直观地展示红军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在视频结束后,支教队员引导学生分享观看后的感受。队员们结合实地探访五尺道的经历,对长征途中情况进行生动的描述,引导同学们理解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通过互动与讲解,学生们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支教队员在黑板上带领同学们一步步绘制了长征路线图,标明长征的行进过程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引导学生指出珙县王家镇在途中的大致位置,并绘制途径五尺道的红军分队路线。随后,支教队员讲述了红军过王家镇“王场济贫”的故事,通过生动地描述红军攻进王场后,打开盐号,为穷苦百姓分盐分肉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故事,传承在王家镇那融入乡土血脉的红色基因,赓续在代代乡亲的心头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
图为星火支教队队员与孩子们共同绘制长征路线图
课程最后,支教队员围绕“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感恩当下”三方面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传递给家人,共同参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整堂课程注重从孩子们了解的身边事出发,立足家乡土地,讲述王家故事,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红色教育内容入脑入心、落地见效,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五尺道与长征》课堂中认真听讲的孩子们
课程结束时,教室里气氛热烈,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小朋友眼睛亮亮地说:“我以前不知道红军来过我们这里,现在我觉得自己也和红军有点关系了,特别自豪。”
下课后,很多孩子还围着支教队员问问题:“红军吃饭难吗?”“他们晚上睡在哪里?”“有没有和我一样大的小孩参加红军?”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看着一张张认真的小脸,听着一句句真挚的话语,支教队员们知道,那些关于坚持、勇敢、团结、爱国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种下,正在慢慢发芽。课程主讲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本科生和璟玥说道:“我们不仅要当更要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把在在实践中感悟的信仰的力量讲给孩子们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教育场景的转换与教育内涵的深化,是支教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生动体现。活动使全体队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对伟大长征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坚持独立自主、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与人民患难与共有了切身的体悟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王家镇中心小学校常务副校长高校长对星火支教队这一实践活动表示高度赞扬:“看到支教队同学们亲身顶着太阳,淌着溪流重走那些老石板路,亲手摸过那些很深的马蹄坑,去五尺道调研,还把这些历史故事带回来讲给孩子们听,让老故事没被忘掉,还让娃娃们知道了自己脚下的路原来这么有故事,知道了先辈是怎么苦过来的,心里就种下点东西了。——这比课本更加生动鲜活!”
结语:
五尺道上的足迹,连接着光荣历史与奋进未来。革命先辈曾在此播撒革命火种;今日,天津大学青年学子在此追寻先辈足迹,砥砺初心使命。支教队通过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长征精神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多年来持续奔赴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从校园讲台到历史古道,支教队立足地方实际,深挖红色资源,推动“在地化”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把知识传递与思想引领相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教帮扶模式。通过将红色教育、历史文化与基础教育有机融合,支教队不仅拓宽了当地学生的视野,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理想与信念的种子。这一系列举措,既是新时代高校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具体体现。未来,星火支教队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多青春篇章。
图为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王家镇分队与王家镇中心小学校领导合影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徐进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