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7月13日至15日,长安大学赴延安富县“铸魂砺志·拓稻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刘洁怡的带领下走进直罗镇,围绕当地水稻种植、加工及田园综合体发展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探寻稻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直罗密码”。
实践队赴水稻种植园,感受到当地依托自然禀赋发展稻作产业的坚实基础。胡家坡村支部副书记肖斌峰表示,直罗镇依托葫芦河滋养,稻米短圆饱满、口感醇润。队员们俯身观察水稻长势,询问种植周期、病虫害防治及亩产效益,记录了“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特色模式。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稻田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书记等合影留念
3图为实践队员走访农户
7月14日,实践队走进当地稻谷加工厂,感受智慧工厂流水线,就设备能耗、销路及品牌建设与工作人员交流。随后,队员们走访农户开展问卷调研。村民反映土地流转获租金、综合体务工增收的实惠,也坦言直罗大米知名度不高的困扰。这些声音既显产业实效,也藏发展短板,更坚定了队员们以实践助振兴的决心。
7月15日,实践队探访胡家坡田园综合体,看稻田画与窑洞相映,体会农旅融合魅力。在与镇政府及村干部座谈时,镇人大代表左鑫、村支书赵玉亮表示虽计划发展数字化产业,但仍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链延伸有限等挑战。队员们提出挖掘红色稻史讲好故事,借力电商拓宽省外销路,现场讨论热烈。此次座谈让队员们对直罗镇稻作产业的“痛点”与“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为后续实践成果转化明确了方向。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开启座谈会
实践队从田间到车间,从政府到农户,全方位触摸直罗镇稻作产业的发展脉络。直罗镇的生动实践,证明了立足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激活乡村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实践队将以青春之力助力直罗镇稻作产业提质增效,让“直罗大米”香飘更远,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实干中愈发清晰。
供稿|郝语
供图|万兆惠
初审|刘洁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郝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