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织就非遗青年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围绕省级非遗“墩头蓝”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研,采访传承人曾春雷,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助力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与传承人大合照。李宛瑜 刘诗怡摄
曾春雷自幼生长在彭寨镇墩头村,儿时的染织记忆如同被靛蓝浸染的布料,深深植根于心底。尽管在深圳打拼多年,他始终未放弃对艺术的热爱,最终选择自费赴京深造中国工笔画。在恩师的启发下,曾老师做出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家乡投身墩头蓝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至今已近二十年。他长年奔走村野,收集、整理、修复了大量墩头村染织和客家历史文化史料,并创作了百余幅画作记录村落变迁与客家生活图景,积累照片超过三万张、文字记录数十万字。
图为传承人曾春雷老师晾布。李宛瑜 刘诗怡摄
来到墩头蓝染坊,几个大小不一的染缸整齐排列,缸壁上凝结的靛蓝痕迹,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印章。曾春雷向队员介绍,墩头蓝是墩头村百年蓝染技艺的结晶,其名源于这方水土与技艺的深度交融。历史上,墩头村曾以“墩头蓝之乡”和“小南京”闻名,村民多赖墩头蓝立足,曾广销四方。随着时代变迁,机器纺织逐渐兴起,墩头蓝的市场受到冲击,但在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下,这项技艺最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被更系统地保护。曾春雷指出,墩头蓝的灵魂在于完全采用天然原料染制:采摘本地大蓝、小青等蓝草,浸汁与石灰混合氧化,沉淀为可长久保存的蓝泥;布匹在染缸中反复浸染、阳光下曝晒,才能逐渐显现深邃的靛蓝,整个过程严格依循自然规律。曾春雷指出,真正的墩头蓝织物不仅天然无害,而且经得住时光沉淀,越久越润泽,就像客家人的性子,“韧”性十足。
图为曾春雷老师向队员介绍墩头蓝。李宛瑜 刘诗怡摄
随后,曾春雷带领队员参观古村,开始一场探寻古村文脉的旅程。队员们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里还残留着些许靛蓝色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这里与墩头蓝的深厚渊源。两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错落分布,飞檐翘角间透着古朴的韵味,不仅有着独特的客家风格,对称中藏着错落的布局尽显建筑智慧,而且巧妙地预留了通风空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保持凉爽,体现着客家人的谦让风骨与生活智慧。曾春雷指着一处围屋说道:“这些围屋、书院里藏着客家人的耕读记忆,以前村里的孩子白天在书院读书,晚上就跟着家人学习染织技艺,‘耕读传家’与‘染织立业’在这里完美融合。”目前,曾春雷正积极推动“一河两岸”景观提升项目规划,打造特色花海吸引游客;同时,活化利用村内梅园书屋、炮楼等百年老建筑资源,盘活历史文化资产;村里的传统活动“敬贤礼”及相关诗联文化,也被视为融合文旅发展的重要元素。
图为传承人曾春雷向队员介绍三省桥
活动接近尾声,曾春雷真诚呼吁:“愿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力量,能积极投身非遗传承,让墩头蓝走出深巷、焕发新声。”这真挚的话语,正与团队此行初心相契。队员们齐声喊出“织就非遗青春色,染出墩头π时代”,既是实践总结,更彰显了接力传承的坚定决心。
此次墩头村之行,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墩头蓝的历史与工艺,更真切触摸到了非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曾春雷的坚守与付出,古村的文脉与底蕴,都让他们深受触动,为后续开展墩头蓝的传承实践筑牢了坚实的根基。他们深知,传承墩头蓝不仅是传承一项技艺,更是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而这份责任,正等待着更多青年去接力承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