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泰学子瞻仰淞沪抗战史迹陈列馆,拜访新四军老兵后代,了解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5-07-19 15: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隽姝 周子涵   阅读 86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3日,骄阳似火,却比不上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 星火传承”实践团队成员们心中的热忱。他们满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踏入了位于上海的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记陈列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社会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这座陈列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铭记新四军在淞沪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所在。馆内千余件文物、图片、影像资料,以及精心复原的场景,宛如时光的纽带,将1937年至1945年间新四军及上海地下党组织在淞沪地区的英勇抗战岁月一一重现:发动群众时的激昂号召、敌后游击战中的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势力时的果敢无畏,每一段历史都震撼人心。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依次走过“烽火淞沪”“铁流东进”“地下长城”“浴火重生”四个展区。沿途所见,泛黄的战报、锈迹斑驳的步枪、满是弹痕的钢盔、曾传递重要信息的电台……这些静默的实物,仿佛都拥有了生命,它们轻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争历史。当队员们来到“青浦抗日自卫队成立”场景复原区时,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昏暗的煤油灯下,蜡像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1938年当地群众与新四军战士歃血为盟的场景。那一张张坚毅的脸庞,让队员们仿若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了当年军民一心、共赴国难的热血与豪情。

“瞧,这张《新申报》残页,上面记载着1941年新四军在淀山湖伏击日军汽艇的战报。当时,新四军战士们仅仅凭借土制手榴弹和步枪,就成功击沉了配备重机枪的日军舰艇,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伟大奇迹!”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文物,声音中满是自豪。队员们纷纷围拢过来,凝视着那张泛黄的报纸,虽然字迹已然模糊褪色,但先辈们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却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熠熠生辉。

  图片内容黄佳玲供图

在“英烈墙”前,队员们集体驻足,久久伫立。墙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淞沪地区2000余名新四军烈士的姓名,他们中有久经沙场的指挥员,也有年仅十六七岁的热血青年。讲解员讲述的“孤胆英雄”王洪全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的心弦,不少人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1943年,身为淀山湖游击队队长的王洪全,为了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毅然独自引开日军主力。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他毫不犹豫地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4岁。他生前使用过的柴刀,至今仍被村民悉心珍藏,刀刃上那一道道缺口,见证了他带领队员披荆斩棘、开辟游击通道的艰辛岁月。

“这些烈士中,很多人和我们年纪相仿,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舍生取义。”一位队员在参观日记中郑重写道,“王洪全烈士的柴刀,既能用于日常劳作,又能化作杀敌的利刃,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守护百姓的重任。这把刀的重量,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坚如磐石的信仰。”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有幸邀请到新四军老战士后代李爷爷,为大家讲述家族的传奇故事。李爷爷的父亲曾是上海地下党的交通员,为淀山湖游击队传递情报。“那个时候,我父亲白天扮作普通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将重要暗号巧妙地藏在秤杆里、鞋底中;到了夜晚,他便化身为勇敢的‘夜行人’,在日军的重重封锁线间小心翼翼地穿梭。有一次,为了送出一份十万火急的情报,他在芦苇荡里潜伏了整整三天三夜,饿了就只能啃食芦苇根充饥。”李爷爷的讲述质朴平实,却又充满力量,“他常说,新四军从来不是孤立无援的,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了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是乡亲们用粗粮养育出了战无不胜的‘钢铁队伍’。”

这番话语,让队员们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陈列馆的互动区,队员们借助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亲身“参与”了当年的“鸡毛信”传递游戏。在模拟的日军岗哨密布的村庄中,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隐蔽送信,真切体验到了地下工作者的惊险与智慧。“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齐聚陈列馆的“初心课堂”,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铁军精神”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四军在淞沪抗战中所展现出的“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依靠群众、鱼水情深”的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是指引青年前行的灯塔。

此外,实践团队还与陈列馆达成合作意向,光荣地成为“红色讲解员”志愿团队。今后,他们将利用课余时间,为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淞沪抗战的动人故事。团队负责人满怀期待地表示:“我们不仅要自己深入学习历史,更有责任让更多人知晓,上海不仅有繁华璀璨的外滩,还有这样一段在烽火中淬炼的光辉记忆。”

图片内容黄佳玲供图

当队员们走出陈列馆时,夕阳的余晖为这座红色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英雄城市”上海有了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它既是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更是一片承载着抗战热血的英雄热土。那些在芦苇荡中穿梭的矫健身影、在弄堂里秘密传递情报的谨慎脚步、在废墟上顽强挺起的不屈脊梁,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底色。

“历史从未真正远去,英雄始终就在我们身边。”一位队员在总结中深情地写道,“新四军战士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的家国,如今交到了我们手中。传承铁军精神,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学习中不断进取,在实践中勇于担当,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同样耀眼的光芒。”

这个夏天,新四军淞沪抗日史记陈列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参观者。他们带着对历史的疑问与好奇而来,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认真学习,最终满载着精神的力量而归。红色基因的传承,就在这一次次的驻足凝视、聆听感悟与深入思考中,悄然融入青年一代的血脉,成为他们勇毅前行、追逐梦想的强大精神密码 ,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通讯员 孙隽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子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