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染就千年蓝:广东大学生墩头古村研学唤醒非遗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19 14: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织就非遗青年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王梓晰 张凌渊   阅读 7.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织就非遗青年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赴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古村,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曾春雷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墩头蓝染织技艺研学活动。学生通过配制染料、扎结布料、浸染晾晒等工序,沉浸式体验这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传统技艺,探索“非遗+研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图为队员自己设计的染布。李宛瑜 刘诗怡 许梓坤摄

墩头古村,这座被誉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拯救工程古村落的地方,现存的古旧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青砖黛瓦飞檐下,敦厚围“双堂双横一前院”的布局庄重大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墩头蓝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纯天然蓝草染料和素雅纹样闻名,既保留着客家先民的生活印记,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追求。成品涵盖服饰、家居等多种品类,既广泛使用于本村村民,而且曾作为墩头村民最大的经济来源远销四方。在此次研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了墩头蓝染技艺,而古村课堂成为了解码非遗技艺基因的重要场所。在墩头古村,曾春雷亲自演示了蓝泥调配、山泉水沸煮等关键工序,并创新性将木棍、竹筷、橡皮筋等日常工具融入扎染技法,赋予传统纹样现代审美表达。学生们在扎结方巾时融入几何创意,使蓝白渐变层次更富张力。

图为传承人曾春雷展示多种染法。李宛瑜 刘诗怡 许梓坤摄

古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墩头蓝的染制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蕴含深刻生态智慧。曾春雷强调:“蓝泥取自草木,需历经数道工序,来之不易”,要求学生们沥干染布上的染料再晾晒,避免浪费天然原料。这一细节让年轻学子深刻体会到客家文化中“惜物敬天”的可持续理念。

图为队员进行体验染布。李宛瑜 刘诗怡 许梓坤摄

活动吸引了返乡孩童参与,村作坊内充满欢声笑语。他们与大学生共同清洗染桶、晾晒方巾,非遗技艺在代际协作中悄然延续,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注脚。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难得机会,也许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而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与孩子们的互动则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图为返乡孩童与队员一起染布。李宛瑜 刘诗怡 许梓坤摄

曾春雷对此感受颇深,他表示:“青年人的参与让墩头蓝不再仅是历史样本,而是扎根乡土的文化生命体。”本次活动以“沉浸体验+青年创意”打破非遗传承壁垒。学生将现代设计思维注入扎染工艺,证明传统技艺可拥抱当代审美;通过“手作教育”深化青年文化认同,为墩头蓝传承储备新生力量;探索研学旅行带动古村经济,呼应河源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广师大学子的到来,为墩头古村和墩头蓝染织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他们积极探索“非遗+研学”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为河源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未来,团队将大力宣传非遗研学墩头蓝DIY体验包,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墩头蓝染织技艺,从而带动当地文旅发展,充分发挥墩头蓝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