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促进陕南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7月9日—10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秦巴星火 云筑老区新生”——陕南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实践团”积极行动,奔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先后探访上元观会议会址、刘秉钧烈士故居,通过参观学习、采访调研、拍摄思政微视频等形式,深入体悟军民情谊与革命信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走进上元观会议会址,感悟初心使命
7月9日实践团走进红四方面军上元观会议会址,在占地面积约325平方米,4个展厅、70余幅图片中留存着革命年代的印记。实践团成员在沉浸式参观中了解到,1932年12月10日夜,红四方面在城固升仙口战斗中胜利后,徒涉汉江,次日凌晨抵达上元观,12日在衡家老号召开党团活动分子的会议,作出“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写下重要篇章,此后川陕革命根据地便成为了仅次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同时,墙上的历史故事与历史物件,也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爱国,奉献、清贫”为核心的革命精神。
最令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是院落中两座军民互动的雕像和会址周边的红军井。通过与周边群众交流和查阅历史得知,红军井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为了不给古镇上居民增添用水负担,带领红军战士和镇上居民一起修缮三水桥井,后为了纪念便改名为红军井,这些便是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的最好体现,也让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活动最后,实践团结合专业特色,对会址工作人员、参观游客、周边群众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了解当代人民群众对城固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宣传期待。实践团成员们累计发放问卷30份,访谈工作人员和游客6人。
实践团缅怀刘秉钧烈士,传承革命热血精神
英雄者,国之干。7月10日,实践团走进刘秉钧烈士故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书信静静诉说着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参观学习后,实践团成员形成了对刘秉钧烈士事迹的深入了解。刘秉钧作为城固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他创办进步刊物《南针》与《汉钟》,用文字的力量传播革命真理;他投身反帝爱国运动,领导反帝锄奸;他铁骨铮铮入狱,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顽强与敌斗争,英勇就义。实践团成员小刘表示:“通过学习刘秉钧烈士的事迹,他深刻理解了“信仰”二字的重量。”同时,在与刘秉钧烈士故居中的工作人员交流后,实践团得知,现今前来上元观古镇“刘秉钧烈士故居”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他们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让革命精神融入精神血脉。”
随后,实践团成员与故居附近的广大群众进行交流,记录他们口中的红色故事,计划将这些素材融入未来的课堂教学和思政微视频中,让更多青年了解身边的英雄事迹。
从上元观会议的战略抉择,到刘秉钧烈士的革命热血,城固的土地上始终激荡着“家国情怀”。此次城固之行,实践团将历史文化探访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时代。团队负责人表示,之后将继续整理调研成果,通过微视频、调研报告等形式,让更多青年感受历史厚度、传承红色基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解媛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